长条凳、大方桌,长长的队伍静候热气腾腾的大锅菜,属于你的食堂记忆是什么?前天,老城区第一家社区食堂——三孝口社区食堂正式开业,两天的运营中,吸引了许多老人前来就餐。
食堂,这个原本计划经济的特有产物,如今又来到了市民面前。在这些饱经风霜的老人眼中,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社区食堂,又是怎样的模样,又有怎样的心情?
从前天三孝口社区食堂开张迎客,68岁的杜忠玲已经连续两天光顾了。对于新开的社区食堂,杜忠玲赞不绝口,这不,她正在张罗着给老伴去社区办一张老年卡,然后两口子一起去吃午饭。
从19岁当学员进入合肥市橡塑总厂工作,到50岁正式退休,杜忠玲吃了整整三十年的食堂大锅饭。“那时候的食堂就是一个小平房,80平米不到的样子,可是每天厂里都要有一百多号人就餐。一到饭点,黑压压的一片,光是排队打饭的队伍,就排成了长龙。”
杜忠玲说,那时候每个月的工资仅有十几元钱。“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打饭都是需要票的,菜里都是大肥肉,一般食堂里的炒肉丝,我们都笑称是找肉丝。”
“同事们都在食堂吃饭,有时候顺便帮忙打个饭,所以那时候同事之间的感情都特别好,大家互帮互助。”在食堂的饭菜中,杜忠玲品尝到了美好的友情,对于新开设的社区食堂,她寄托了非常大的期望,“社区食堂服务的就是我们社区的老百姓,邻里之间本来就要互相走动,这下有了这个平台,我们的社区肯定也能更加和谐。”
杨召霞
还记得食堂里炒蚕蛹的味道
从合肥市丝绸厂退休的杨召霞老人如今已经71岁了。“社区食堂开张,真是把我解放出来了。”杨召霞告诉记者,原本的时间,她肯定都在忙活午饭晚饭吃什么,这下有地方去了,她也轻松自在了。
“年轻的时候在工厂上班,食堂里每天人都很多,我家的条件不好,其实每次到食堂打菜,心里都很没有底气。”杨召霞笑着告诉记者,“不过那时候,许多人的条件都不好,大家就会在食堂里,把从家里带来的各种腌菜拿出分享,日子虽然平淡,却有很多感动。”
食堂里的师傅总有很多独创力,杨召霞告诉记者,“三年自然灾害,食堂的师傅竟然做起了炒蚕蛹,还正是这些东西,救了不少人的命呢。”
“80年代,孩子们都慢慢长大了,每次嘴馋了,我们就从食堂炒一个小菜带回家,改善伙食,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这种感觉,现在是再也找不到了啊。”
陈彪
有食堂的单位一般是好单位
“街道办了大食堂,老人吃饭不用忙,白米饭软又香,荤素搭配有营养,卫生环境都洁净,边吃边聊心舒畅。”记者见到75岁的陈彪老人时,他正在展示自己的“打油诗”,朗朗上口的“打油诗”,逗得几个老伙计纷纷竖起大拇指。
说起自己对于食堂的记忆,陈彪的思绪回到了自己退休前所在的盐业公司的食堂,他告诉记者,那时候自己单位的食堂并不大,每天就餐的人数也就在30人左右,“麻雀虽小,但也值得自豪啊,那时候可不是所有的单位都是有食堂啊,一般有食堂的单位,都是条件还不错的单位。”陈彪说,因为食堂小,所以自己单位的食堂就请了一个厨师,买菜、烧饭做菜,他都一个人承包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街上的小饭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出来了,1993年食堂关门了,“那时候条件好了,在家吃饭多了,偶尔还能下个餐馆,食堂关门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如今社区里开了食堂,和老伙伴们围坐一起,吃口卫生干净的饭,聊聊天,陈彪的心中暖暖的。
于世木
33年后又尝到“大锅饭”的味道
78岁的于世木老人和食堂有着特殊的感情,从17岁入伍到45岁转业到地方,于世木吃了28年的大锅饭,部队食堂的大锅饭吃出了战友情深。“转业之后,每天在家里吃饭,我心里还真是不适应啊。”于世木转业分到了合肥市饮食服务公司,因为单位没有食堂,于世木的生活节奏一度变得很快。
劳累的生活,让于世木非常向往有食堂的日子,可是直到退休,他再也没有进入食堂的大门。因为从事餐饮服务行业,于世木对于开办食堂非常了解,“办食堂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要考虑人员资金,还要考虑菜肴搭配,营养均衡,哪一点没做好都不行。”
如今,于世木已经78岁高龄了,令他想不到的是,33年之后,社区里为老年人开了个大食堂。“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真的很高兴,街道这么为我们老年人着想,让我们很感动。”昨天中午,于世木老人和老伴一起,去食堂美美地吃上了一顿,“我们希望社区食堂能长长久久地开下去,对我们老人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
相关链接
老人:希望社区食堂长久开下去
社区食堂红红火火地开张了。“我们老年人终于又找到了一个好地方,既能解决我们吃饭难的问题,又能联络感情,社区食堂,一定要长久开下去啊。”陈彪老人说出了三孝口地区许多老年人的心声。
据了解,仅三孝口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8000多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2000多人,这些老人中,绝大多数都面临吃饭难的问题。
食堂:效仿大城市和老字号合作
三孝口社区食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居委建的食堂,而是效仿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模式,和餐饮机构合肥老字号餐饮企业刘鸿盛餐饮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街道提供场地、租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孝口街道办事处主任唐永龙介绍,目前,三孝口社区食堂的运行模式还处于混合运行模式,社会上的其他有需求的人员也可以就餐。
专家:社区食堂政府要大力扶持
“社区食堂一定要以公益性为主,对于社区食堂而言,相关部门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盈利,而是经营。”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王云飞对于社区食堂的经营管理非常关心,他认为,社区食堂的存在主要是为辖区老年人准备,是一种社会服务的表现,所以政府等相关部门要积极给予扶持,而这种扶持不能止于表面,要从实际出发,为老人解决困难。
回忆老食堂
“打饭都是需要票的,菜里都是大肥肉,一般食堂里的炒肉丝,我们都笑称是找肉丝。” ——68岁的杜忠玲
“80年代,孩子们都慢慢长大了,每次嘴馋了,我们就从食堂炒一个小菜带回家,改善伙食,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71岁的杨召霞
“麻雀虽小,但也值得自豪啊,那时候可不是所有的单位都是有食堂啊,一般有食堂的单位,都算是条件还不错的单位了。” ——75岁的陈彪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