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会城门附近的老住户,这个秋天多了一丝告别的寒意。
储藏了几代人生活回忆的62岁的会城门商场,迫于经营压力,将于11月底和老街坊们告别。北京的国营老百货商场又将减少一家。
走访
街坊忙囤货 买30件秋衣秋裤
会城门商场位于海淀区北蜂窝路16-1号,历经多年风雨,门口招牌的背板都已经褪色,和“邻居”们光鲜的门脸儿形成鲜明对比。
300多平米的营业面积,囊括了锅碗瓢盆、针头线脑、鞋袜布匹、五金配件更像是个国营杂货铺,让人感觉仿佛时光倒流。这里延续了旧式的柜台式经营,结账时算盘噼啪作响。
附近铁道部、铁路局的职工家属院以及羊坊店、空军大院、莲花池等地的不少居民都是它的老顾客,逛会城门商场已经成习惯,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
商场要关门的消息传来,这些老顾客们坐不住了。记者探访时发现,会城门商场的顾客多是中老年回头客。
一位家住黄亭子50多岁的阿姨,近日在这里一口气购买了30多件大号小号的老式秋衣、秋裤。“这肥裆秋裤穿着舒服,超市根本没卖的,自由市场的东西又不放心,还是在这儿买让人放心”,阿姨说,“可惜就要关门了,得赶紧给家里老人备点儿货,以后上哪儿买去?”
探因
拼不过超市 人均月入两千多
70年代出生的陈凤根1992年来到会城门商场实习、次年转正,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一晃22年,当年的小陈变成了陈经理。
老店的时光进入倒计时,陈凤根的脸上写满不舍与无奈。
坐在办公室一张磨得发亮的三屉桌前,陈凤根讲起往事:会城门商场始创于1952年,当时叫合作社,属全民所有制,1999年改为股份合作制。
商场之前是一座大棚建筑,相邻的还有国营会城门照相馆、副食店,但上世纪90年代陆续关张,只有商场存活下来。
1995-1996年是会城门商场的“巅峰时期”,当年老百姓都认这里的百货。随着超市陆续进驻北蜂窝路,老店的经营每况愈下。记者看到,北蜂窝路共有华联、超市发、顺天府三家超市,难怪老店最终败下阵来。
此外,小商品虽说方便了百姓,但一天卖不出多少钱,利润越来越低。老商场有12名正式职工,人均月收入只有2000多块钱,能坚守到现在,“只能是喝粥度日”,陈凤根这样形容。
陈经理透露,从9月份开始,会城门商场便不再进货,把剩余库存清空后,预计在11月底关张。
老年顾客多 转型网店不可行
陈凤根也曾考虑扩宽销售渠道,比如开一家网店或微信销售平台,但考量之后认为并不可行。
陈经理坦言, 60-90岁的老年人,是会城门商场的消费主力,占营业额的2/3。前两年国货回归,也吸引了一些70后和80后,但他们多是来故地重游拍照留念,90后单独前来购物的很少。
因中老年顾客实在太多,而他们网购、用微信的并不多,且店里销售的东西太小,比如一根针、一盒擦脸油还不够送货成本,因此只能放弃。
陈凤根介绍,一般以地名命名的百货商场,都是最初居民区的配备。在老城区还存在一些,而会城门商场,或许是海淀区撑到最后的一家老百货店。“这些年,很多老百货商场,合的合、并的并、没的没。”陈凤根说。
怀旧
那双样品鞋 一摆20年
随着商品一点点被清空,几代人的回忆随之被带走。家住会城门的徐阳1984年出生,老店伴随她长大成人。小时候每逢寒暑假,她就在商场买游戏卡,招待来家玩的小伙伴。小学时有两双草莓图案的白球鞋,就是爸爸从会城门商场买给她的。
铁道部宿舍的居民范洁女士,和会城门商场同岁。她记得小时候家人在家门口的会城门商场为老人买布鞋、棉鞋,扯布做被面,以后这些将一去不复返。
范女士的儿子小时候喜欢足球,京字牌的胶钉鞋一个月就能踢坏一双,为此她没少往会城门商场跑。这样的球鞋现在还能在会城门商场买到,柜台上红白相间的一双样品鞋已经摆放了20年。
盘点
上千国营百货店如今已屈指可数
记者统计,北京现在仍在经营的老百货商场已经所剩不多,如大方百货、虎坊路百货、永安路百货、地安门百货等。
始创于1958年的永安路百货商场,是北京市硕果仅存的几家老百货商场之一,总经理乔燕雄先生介绍说,像这类老百货商场,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最多时北京市没有上千家、也有数百家,分属供销系统和百货系统。
如今,老牌百货店面临着人工成本、房租、拆迁等等复杂问题。一些老店关门,像天桥商场这样的知名百货店,虽然没有关门,但经营模式已经改变,改行销售民俗特产。就连永安路百货商场也在压缩传统国货的份额。
直到今天,北京依然延续国营管理经营模式的老百货店已屈指可数,估计只有5家左右了。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