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积极创新才能抵御金融海啸
2008-10-23 15:37:12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但由于消费的抗周期性特征,经济下滑对消费的影响也相对滞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尚未出现明显回落,但业内对于增速高位回落、增速放缓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时,中国零售业处境如何?日前,毕马威亚太区中国消费品市场主管合伙人戴力行警告中国内地的零售业公司,应尽早做足应对可能到来的经济动荡的准备,他暗示发生于美国并波及欧洲的次贷危机将可能向实体经济蔓延,其中零售业将难以独善其身。 不过,有专家认为,中国自身消费市场很大,今后政府还将陆续出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因此,国内零售业仍处于景气周期,不会惧怕金融寒冬。 零售业的下行风险 香港理工大学最新调查发现,顾客在七大零售行业的消费情况,平均交易金额较同期大跌逾两成,每宗交易1863港元,跌至两年最低点。反映顾客对零售业满意度及消费能力的指数亦继续下滑,跌至四年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消费整体不断下滑的一个原因是,作为香港零售业主要消费者的内地旅客,来港购物的支出亦平均减少26%,跌至2117港元。 事实上,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但由于消费的抗周期性特征,经济下滑对消费的影响也相对滞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尚未出现明显回落,但业内对于增速高位回落、增速放缓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尽管7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环比6月份出现了回暖的迹象,但是公布的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8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3.7,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的97.3,环比7月份也回落了0.8个百分点,消费者预期指数环比下滑0.9个百分点,创出年内新低。 民生证券方面分析认为,从整个三季度来看,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二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消费者满意指数与二季度持平,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对这一指数形成了良好的支撑;而消费者预期指数比二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主要反映了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 这一反映消费趋势的先行指标回落明显,此前公布的三季度我国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与上季度和上年同期相比,也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在宏观经济持续放缓的压力下,零售业难以独善其身,行业景气高位回落的风险进一步加剧。 戴力行也分析指出,今年的全球信贷危机,对通胀和经济下滑的担忧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中国国内消费者开支可能减少,同时,市场动荡使欧美地区经济下滑,已导致其零售市场萎缩,零售业受打击的程度不亚于其他行业。目前,中国40%左右的出口依赖欧美市场,欧美地区如果陷入衰退,将直接导致中国海外市场需求的减弱,从而冲击中国内地的零售业。 有此担忧的并非戴力行一人。日前,在参加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学导师论坛暨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活动时,北京永外城文化用品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军认为,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对中国文化产业链产生影响。一方面由于国外市场萎缩,我国文化用品出口转向内销,所以我国的文化用品产大于销,这就导致文化用品的价格下降。而另一方面,由于石油涨价,造成塑料等原材料的成本上升;新《劳动法》的实施,导致人力资本的成本提高;奥运会的召开,使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对于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只能进行产业转移。这些因素都导致文化用品生产厂商的成本提高,对其产品有价格上涨的需求。“以上两个方面就造成了文化用品产业链出现矛盾。”张军说。 此外,国内零售商向银行借钱的难度将加大,或许还要面临来自供货商的信用紧缩。 消费市场的内生力 不过,事情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严重。毕马威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008年亚太区500强零售企业中,中国大陆89家零售企业榜上有名,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及中产阶层顾客激增。 毕马威亚太区零售主管George Svinos表示:“2008年以来,由于全球信贷危机和对通胀的担忧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亚太区的消费者开支可能会减少。不过,由于亚太区的消费者越来越富裕,从长远看,预计中国等新兴市场将继续表现良好,即使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这些地区仍可能保持增长势头。” 戴力行说:“2007年,亚太地区的零售企业喜获丰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销量都没有出现下滑。中国的表现更令人鼓舞,本土企业拓展业务,迎接监管放宽带来的竞争加剧。” 报告显示,全球零售企业持续进军亚洲成为一项主要的发展趋势,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增长止步不前。与此相反,亚洲消费者却变得越来越富裕。2002年至2007年间,中国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增长94%。 由于零售企业努力以扩张方式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增长,亚太地区零售业的并购活动仍然活跃。例如,中国的国美并购永乐以扩大市场份额。 从购物的方式看,预计网上购物在亚洲消费者中将会日益普遍。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最新研究表明,亚洲14个经济区的网上零售价值估计接近390亿美元。据预测,亚太区网上零售额到2012年将超过710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近一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方经济发展司司长范恒山在北京工商大学上述活动中指出,金融危机对中国自身的经济不会有致命的打击,影响不了我国的经济基本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自循环能力很强。中国的自身消费市场很大,能够自我修复这次危机的影响。 此外,我国曾强调扩大内需为2008年的政策重点,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再次强调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为保持经济稳定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中央强调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拳。 本月8日央行年内第二次下调了“双率”即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缓解企业和居民的还贷压力,并年内第一次下调了存款基准利率,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为了缓解下调存款利率对居民储蓄收入的不利影响,国务院还同时出台了免征利息税的政策。 专家认为,这已经传递出政策信号,预期国内货币政策有可能进一步松动,或将进入降息周期,减税将成为下一步财政政策的主基调,可以预期的包括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取消红利税等。另外,此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目标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计划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年比今年翻一番。未来的农村改革将进一步向惠农支农方向倾斜,农民收入的提高,将有利于挖掘广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 仍需积极创新 当然,国内的零售企业需要积极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创新的形式不一而足,甚至可以是重新装修商店以增强购物体验这么简单。换言之,零售商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展示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目前经济环境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零售企业需要严格控制现金和经营资金。George Svinos说,零售企业审核他们的业务愿景和战略,并应使用如毛利率、毛利金额、实际销售百分比、现金流量和存货周转率等不同主要业绩指标,来评估其实际商业绩效。他还指出,零售企业也应采用清晰和透明的绩效考量尺度,并确保及时编制内部报告,以确定主要业务趋势。 “零售企业要保持竞争力,还应加强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通过透明的绩效考量框架避免微观管理。同样重要的是,零售企业应努力挽留员工,多次研究已表明,员工流动率高会削弱业务绩效。”George Svinos指出。 此外,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内许多超市业还未成功实现跨区域扩张,百货业全国扩张也仅有王府井、大商集团初具雏形。百货和超市类上市公司异地扩张普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应链问题,而这也是所有地区性零售连锁企业异地扩张面临的问题。百货和超市类公司区域代理商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其最适合进行区域经营,这跟家电连锁业上游供应商高度集中,可以进行全国供货有实质性的不同。(中国商报 范瑛 记者 胡斌)
好文章
赞
0
相关新闻
苏宁业态模式创新 开创家电零售连锁模式 [2011-2-12 11:44:3]
品牌服饰商业模式创新论坛在杭举办(图) [2010-12-12 11:17:44]
2010中国零售业创新大奖在南京颁发 [2010-11-5 11:19:39]
裴亮:零售企业创新需要系统支撑 [2010-8-27 11:32:39]
2009年零售业促销创新手段一览(图) [2010-1-25 16:20:23]
盘点2009家居业九大创新营销事件 [2009-12-3 9:8:34]
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