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新形势、新问题、新思路--零售商应关注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在演讲中
非常欢迎今天下午能够给大家做一些介绍,目前我们国家确实面临着国内外的经济形势面临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零售商如何发展,我只是谈一些个人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我觉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密切关系国计民生,这次会议的主题其中之一是关注民生,我觉得要关注民生必须要关注商品市场,尽管要素市场都很重要,但是我觉得这一切的基础是商品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从要素市场相比,商品市场对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各种市场,粮价也变动,猪肉价一变动,油价一变动,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关注民生就必须要关注中国的商品市场,我想围绕两点来谈:
温总理今年三月份,人大会闭幕之后,在会见新闻记者之后谈了一段话,他说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决策困难,我觉得温总理虽然是三月份讲的,但是几个月的实践充分证明,当时总理讲的是非常对的。
就是说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走势,及时灵活地采取对策,并掌握宏观调控节侧,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今年面临新形势,就是面临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不确定的因素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因势利导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简单谈一下我国当前商品市场的形势,第一个形势是市场需求旺盛,销售明显加快,根据这几年来,中国的零售业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速度是每年9%以上,最近这一两年尤其明显,比如说今年1/4月,累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根据我们的预测,也低不了,基本保持这样一个相当的速度。
当然今年的同比增长21%,必须要考虑价格因素,因为今年物价指数比较高,所以也带动了销售额的增长,即使扣除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速度仍然在12.5%,实际增长12.5%,这个也是近几年一个相当高的速度,高于GDP的增幅两个百分点左右,所以说今年从前五个月来看,市场需求旺盛,这点是特别的明显。
特别是今年4月份的时候,单月的增幅达到22%,这都面临一个高速度。
除了商品市场以外,消费品市场以外,生产资料市场也是在稳步增长,1到4月统计,生产资料销售总额8.35万亿,实际增长17%,增速比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4个百分点,即使这样,仍然是保持一个非常高的增长速度。
第二个特点是价格持续上涨,这个也是不能回避的,一到四月的CPI同比增长8.2%,这是最近几年来非常高一个速度,今年三月份的时候,今年的CPI提的是不高于去年水平,去年是4.7%,现在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是非常的困难。但是对今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尽管CPI增长很高,但是没有改变中央的判断,目前我们的上涨是结构性的上涨,不是全面的明显的通货膨胀。
主要体现在商品类和服务类比较,商品类价格上涨比较高,服务类上涨比较低,在商品里面,食品类价格上涨高,非食品类上涨不高,个别是下降的,在食品里面主要是肉类上涨的,还有植物油上涨比较高,而粮食上涨速度比较平稳,从这些数据来分析,应该说还是一个结构性的上涨,还不是全面的通货膨胀。
当然数据中也反映出来,统计中老百姓的感觉不太一样,比如说工业品价格,现在市场统计,比如说服装、家用电器,上涨幅度很低,甚至没有上涨,这里面有统计技术上的原因,因为现在的服装也好,家电产品也好,新产品很多,而我们的价格指数是同比,有一个基数,比如说今年推出一个新产品,过去没有基数,没有办法比,所以一般要一年以后才可以同比,但一年之后价格肯定是要下降的。所以你统计起来,价格就是下降的,但一年之后新有产品,价格又比较高,这个统计上反应不出来,统计跟我们的感觉不太一样,但是从大体上我觉得并不能改变中央作出的判断,仍然是一个结构性的价格上涨。
生产资料来看,累计上涨14.4%,其中农资、钢铁、煤炭、成品油都是上涨的。
第三个特点商品市场的供求总体的平衡型还是增长的,我们部里面每年对600种主要消费品和300种主要生产资料每半年搞一次预测,这已经搞了十几年,从预测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从预测来看,供求平衡的产品还是在增加的,说明我们整个商品市场平衡性还在不断的好转。
第四个特点就是进出口调节作用明显加强。因为现在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而从上一届政府从03年机构改革,把内贸、外贸合并在一个部门,这个改革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市场的需求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今年以来,国内市场供应偏紧的进口数量是增加的。
下面根据我们部里面的统计数据给大家看一下:
(图示)一季度进口增长比较快的商品有铜、天然橡胶、稻谷及大米,原油、成品油铁矿石等,出口下降的商品有,玉米、钢坯、食糖、钢铁、煤、活猪焦炭,如果我们玉米出口还是赚钱的,但是如果出口太多之后,国内饲料价格就上涨了了,所以国家控制了粮食的出口,钢坯和焦炭、钢铁也是一样的,也是大量高耗能,消耗资源的产品出口要下降,尽管国内猪价很高,但是为了保持香港市民的生活习惯,他们愿意吃活猪,出口还是要保证的,为什么下降?价格因素。因为国内价格贵,到香港出口便宜,谁也不愿意出口,所以为了保证香港特区稳定,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通过这几个因素来看,今年上半年,商品市场整个形势还是不错的,但是零售业也是很不错的,因为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是零售业。
第二个问题简单谈一下当前值得关注几个问题。
当前到底有哪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总的来看,今年的商品市场形势还是好的,尽管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一个是年初的雪灾,还有五月份的地震,再加上国际市场的原油、粮食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内还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尽管如此,我们觉得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商品的供求矛盾有所增加,总体上看,商品供求的平衡性是增强的,但是从一些地区来看,部分商品的供求矛盾还是在加剧,农副产品卖难买难现象增加,比如说全国比较多的省市前几个月小包装的油品供应偏紧,但是上出现了局部地区、局部产品卖难,商务部进行了解决,特别是在座的企业作出了很多的贡献,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很多企业专门买进之后,特价销售,做了专门的包装,我们把照片都送给国务院领导看了。所以温总理专门批示,说是商务部门做了一件大好事,不光是商务部门,主要是零售企业在做。
另外从我们统计600种消费品和主要生产资料中,应该说也有肉、油、奶供应明显偏紧,在生产资料煤炭、成品油也是比较紧张的,尽管总体平衡,但部分商品供求矛盾增加,这个必须要重视。而且这种供求矛盾紧张,有时候突发性的,突然间比如今年的植物油,基本前奏期很短,突然一下全部就紧张了,当然为什么紧张,原因有很多?包括调控的方式问题,所以这种情况也不能忽视。
第二个就是价格问题,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尽管我们现在把通胀,不管什么原因,客观讲国内市场价格压力很大,5月份CPI还没有公布,但是PPI已经公布了,仍然是比较高的。另外很多企业都在提出调价的申请,这个还是值得重视的。特别是国际市场上,以大米为代表的粮价大幅度飙升,这个现象对中国影响不大,但是后果必须要值得我们认真的考虑。现在大家看到了,我们联合国专门开会,开了一个首脑会议,讨论粮食问题,由于粮价飙升,全国有一亿人重新返贫,而且粮食紧张已经造成了有些国家的骚乱,连美国这样的大的国家,美国也是一个大的农业国,美国在个别的大型超市中,限制粮食销售,我们现在国家还没有限制,美国已经开始限制了,规定只能买几袋,当然限制量比较大,是限制几十公斤。
从国内来看,包括生产资料价格基本上也是一个逐步上涨的趋势。对这个问题,今年下半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是突发事件的影响不可低估。因为今年以来,大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两次,这两次自然灾害都对市场供求造成了局部、重大的影响。现在四川救灾取得重大胜利,但是最近南方的防汛又来了,持续大强度的降雨这个也是值得重视的,现在由于国家的信息透明度很高,个别地方的灾情,有的时候会影响到全国。给全国的消费者的心理,包括全国的供应商、零售商、采购商、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很大,不像以往信息不透明的时候,很多地方受灾大家都不知道,现在一些地方受灾,有些人马上就担心,有时候灾情会有放大的效应,弄不好也会产生一些比较大的影响。
因为今年下半年到底还会发生什么,都很难预测,比如说大家也知道,现在我们有些突发事件,像前段时间,由于部分消费者发起的对家乐福的抵制,这些事件事先都无法预料的,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问题不大,但是没有想到确实对销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像这种突发事件的影响,我觉得今年可能也会多一些。这个对我们搞市场供应的都要考虑。
第四个值得关注的,就是对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化,需要高度的关注。近期全球的大米、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产品创了新高,有30多个国家进入了粮荒,有20几个国家进行了减禁的措施,进口国政府拿出优惠政策鼓励进口,奖进限出,这样就导致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很大,为了保证粮食供应,越南、俄罗斯、埃及都进行了出口限制,像越南、柬埔寨还想搞一个大米的“欧佩克”都最后没有搞成,我们国家粮食供应充分,但是粮价还是有所上涨的,按道理说,农业年年丰收,国家的粮食储备很丰裕,特别是去年以来,东北大米销售受阻,国家已经启动了最低收购价,今年年初对吉林也采取了保护价回收,但是由于受国际价格的影响大米还是在上涨。尽管涨得幅度不高,但是大米还是在上涨,所以说国际市场的影响肯定要影响到国内,包括出口,现在国家对出口采取了很多措施管制,但是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差价,这些东西还是很难管住的,据我们统计,第一季度粮食油的出口还是增加的,国家想管,还增加?就说明企业从效益考虑,还是才出口。因此来说,粮食的变化,应当说需要关注,到底对我们国家有多大影响?这个还要看,如果粮价再上涨了,明显放大,和去年的猪肉和今年年初的豆油上涨不一样,影响会更大,但是好在我们今年的夏粮丰收了还好一些,但是这里面,比如像大豆,我们国家进口绝大部分都是从阿根廷出口,但是阿根廷宣传提高关税,提高很多,这种情况下,大豆价格上升,豆油的价格也上涨,国际粮价的上涨对国内的价格也是有影响的,为什么我们国家进口那么多大豆,为什么不能自己种?因为国家的耕地有限,我们不可能做到保证我们全部供应,当然大豆可以自给自足,别的就不够了,现在国家要确保粮食供应,别的就需要进口,这是受土地资源的因素影响,而不是政策影响,不是哪个部门不愿意进口,而是13亿人口的吃饭,现有的资源不够,必须进口。所以粮食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当然除了这些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到零售业的发展,比如说人民币的汇率,再比如说劳动合同法,现在对工业企业,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产生了影响,但是对零售业目前有没有影响,还要看。比如说餐饮业,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很多餐饮业已经提出建议了,如果实行两倍、三倍工资,企业很难接受,要不然餐馆就关门,要不然就涨价,再一个是零、供关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现在矛盾也是在日益突出,尽管商务部、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几个部门联合发布了部门规章,但实际上这些规章约束力还是不够的,现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还是很紧张。以至于这次价格上涨有些人就反映,为什么价格上涨?就是零售商干的,这边从供应商压价,那边加价,当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难下简单的结论,但是这种因素我觉得都有可能对今年的零售商产生影响。
总之我觉得尽管形势很好,但是以上这些因素还是需要注意的,综合分析国内外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增长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零售业快速发展的态势是不会变得,预计上半年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五万亿元,同比增长20%,生产资料实际增长17%左右,所谓落是商品价格的涨幅将有所回落,主要因素二季度翘尾的因素逐步减弱,特别是6月底以后,因为去年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实际上从6月份开始,5月份开始猪肉价格开始上涨,6月份突然间就大涨,带动了其他的价格上涨。
应该说从今年5月、特别是6月以后,CPI和去年同比相比,翘尾因素就会发生一些作用,价格的涨幅就会趋缓。
另外美国,特别是美联储,政策有所调整,美元的汇率也有所上升,改变了下降的趋势,这样也会缓解国际市场涨价的压力,预计5、6月份商品价格的涨幅会有所回落,但是仍然在比较高的幅度上。这是今年整个市场的判断。
根据这样的形势和分析,我觉得应当说,政策和措施我认为有一些建议:
从政府层面,现在有必要研究政府政策,现在有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从紧的货币政策,我觉得现在应当提出来一个积极的流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有了,流通政策这个问题没有人讲,现在应当提出了,当然这个词还没有想好,因为现在叫积极的流通政策和一个什么的流通政策,关键是内容,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促进商品市场发展政府要有所作为,前几年改革有一个误区,认为商品市场就是放开,政府什么有不要管,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在座很多人都到过很多国家考察,在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商品市场的管制要比我们国家严格很多,导致很多的后果,一个是流通主管部门不停的精简,原来我们国家有好几个部门主管部门,这种机构改革认为国内商品市场可以不管,另外一个是导致立法严重滞后,既然机构都没了,连部门都没了,当然立法也跟不上。另外一个导致职能分割,中国有句俗话叫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现在流通立法管理力量薄弱,而且分散,因此我觉得政府必须要有所作为。
再一个是遵循市场规律,这是一条有效的建议。现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价格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点做的还是不太够,在某些商品方面还是不太够的,政府的直接干预还是有的,这样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方面我觉得要完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非常必要,但是也需要完善,举一个例子,今年上半年的植物油为什么紧张?这里面有市场供求因素,但是也有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年为了加强管理,我们对小包装植物油实行了申报制度,一开始准备都搞提价申报,但是国务院开会之后,我们提出来关键是在厂家,商业企业不会去涨的,你把商业企业也搞申报没有什么意义,商业企业要备案,实际上在目前我们国家的植物油市场,75%左右是大包装的,餐馆、食堂这些单位都买大包装油,小包装都是占四分之一左右,最后导致倒挂,大包装涨了,最高一吨可以差五千块钱,巨大的差价导致了本来不买小包装油,也跑到超市去抢购小包装植物油,再倒入大包装,这样便宜很多,这种完全可以改进。
当初如果我们再考虑提价申报的时候,品种确定,如果再周全一些,至少可以缓解这个矛盾,当然矛盾的避免也不是一个环节导致的,因为当时一度紧张,已经出现了脱销了,因为当时国务院要求确保不脱销、不断档,但是实际上,个别油品,特别是豆油,我们说前提是价格放开,价格不放开这个确实做不到的,但是还好我们企业加紧生产,最后市场稳定住了。
再一个是实施财政支持,这是新的流通政策一个新的重要的内容,不是说去支持你盖个大楼国家要支持你,比如说发达国家有这种立法和案例,对技术中心的建设,国家至少应该在土地政策要支持。
再比如农村的连锁店,国家已经开始支持了,但是支持还不够,比如说批发市场,发达国家都是政府在建立,管理是民营机构管理。当然最近这次雪灾和地震之后,国务院也非常重视,在财政的支持中,把商业网点的恢复已经列入财政支持的范围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我非常希望这个是常态,不但是特殊情况下,平时对农产品国家也能够进行一些支持。
所以从流通政策来讲我们考虑是这么几个方面。
对于企业来讲,我只是点一下题目,一个是还是要明确经营战略。比如说现在我们的市场扩张,前些年,大家对于市场扩张这点都投入很大精力,但是从现在来看,由于政策的变化,现在很多企业陷入资金链的短缺,前两年也出现了一些恶性的事件,到底现在是把市场扩张放在重要位置,还是把提高利润放在主要位置?这个问题我觉得都应当考虑。
另外还有一点,现在我觉得实际上在99年的时候,比尔盖茨写了一本书叫《数字科技》当时我印象深刻,比尔盖茨他认为到了21世纪企业要由提供产品转为提供服务,实际上现在看来这个话是非常对的,比如说今年年初我看了一家企业,也是一家连锁企业,因为它是我们部主管的,这个企业是干什么的?也是供应商,现在变成实际上搞了一个平台,企业需要什么,他就登记,他就去找供应商大量采购,完全变成一个中间提供信息服务的,他做的很好,既避免了货款拖欠,也避免了企业发展的问题。前两年,用友软件的董事长也讲,说要由提供产品的公司,转为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公司,所有这些例子,都反映了经营战略的变化。
再一个是选准市场目标,目前尽管零售额增长很快,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一些空间。今年前几个月,我们新商务部的主管找我们聊了一次,说扩大内需抓什么,我说中央方针很多,但是我建议三个方面建议加强,一个是农村市场,因为农村市场化现在看来跟城市市场差距是很大的,我觉得政府要支持一下,它就能够很大发展。再一个是社区商业,现在城市商业很发达,在座很多都是搞商业的,城市商业竞争很激烈,但是社区商业还相当薄弱,很多消费者买东西不方便,因为我住在北京三里屯地区,我们这个地区商业网点远远少于银行网点,就中信银行没有,其他银行网点全部都有,但商业网点很少,这个老百姓还是很不方便。
另外一个建议就是高档消费品,我觉得高档消费品市场应该引起重视,因为现在中国存在一部分高收入者,他愿意消费高档消费品,你不能都叫他到国外去买,因为现在国内很多人都要用名牌商品,这个就涉及到税收和消费品的进口关税问题,尽管目前我们的市场增长很快,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有比较大的发展,这是我的建议。
第三个问题就是品牌,品牌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清楚了,商务部前年搞了一个“品牌万里行”就是想推品牌,但是目前产品的品牌大家都很重视了,但是对商业品牌重视的程度包括政府支持的程度还不如产品品牌,但是在现代商业中商业品牌作用非常大,消费者也很难选,也不可能每个商品都试,所以只有相信品牌,或者你买某个品牌产品,或者到某个品牌商店去买商品,无非是这两个方式,我们能够把商业品牌树立起来,消费者不管买什么,就是到我信赖的商店去买我放心。
还有一个是环境问题,现在环境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银行又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税收这几年增长也很快,这是企业应该尽的业务,但是企业对自己手里的资金也受了不少的影响。很多人都在喊为什么外资能够成功?原因有很多,但是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现在卖商品,外资和本土的零售企业几乎是卖同样的商品,但是他为什么能够存在?原因很多,但是管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是提一些建议,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简单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市场一些新变化,还有我个人认为,企业该如何应对,政府应当如何改善管理,一些个人的看法,讲的不一定对,仅供大家探讨,谢谢大家!
(联商网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