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在涨、成本在增,生意越来越难做。为另辟蹊径,有人尝试着做起环保方面的生意——— 比如限塑后,厦门就出现了中高档环保购物袋专卖店。
限塑限出商机
厦门第一家中高档环保购物袋专卖店名叫麦寇,位于禾祥西路。这个店面很小,里面琳琅满目地挂着购物袋、多功能袋等布制口袋,不时有顾客走进来逛逛。
昨日,麦寇开业刚刚满一个月。“其实,我们以前都主要做出口,因为欧美的环保市场比较成熟,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很高,再加上汽车也很普及,对于这种产品的需求一直都非常大,我们出口了20多年。”麦寇的全国总经销商中御厦门的总经理黄先生介绍。
为什么要做内销?

“主要是因为 ‘限塑令’,环保购物袋的市场需求巨大,而国内的此类市场还相对很空白,所以是个不错的商机。”黄先生在瞄准了环保生意的同时,也瞄上了广东麦寇的产品和品牌。
在他看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远比国外市场有吸引力。在限塑后的第一时间,即6月10日,他在厦门禾祥西路开了第一家环保袋专卖店。之后,他又在莲坂富山开了第二家分店。
如此“专卖”赚钱吗?
在厦门做生意,有一些劣势:二级城市,市场小,店租却比较贵。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环保购物袋专卖店来说,第一个月的日子过得如何?
记者在两家店看到,环保袋产品的花色和质量都属于中高档品质,尽管有很多消费者进来浏览、询问,却鲜有人出手购买。
“有点贵,一个袋子要58元,最贵的要258元,没法接受。”一位住在附近的阿姨摇摇头走出了店门。
据店员介绍,一个店每天进来几百人,但只能卖出7个袋子左右。因为目前的两家店都是依托超市的人流量生存,但很多市民不需要开车购物,这也是他们的环保袋不畅销的原因。
“我们的定位是面对中高档消费群体,从刚开始就是从外企入手,目前还没有准备做低端的消费群。”黄先生却并不为此悲观。
现在禾祥西路和富山两个店每天的总销售额在20多个左右,这个成绩已让黄先生很满意了,因为他最初的期望值也就是保本,但现在每天的营业量已出乎他的意料。从成本来看,两个店每个月的成本为16000元,包括店租和人力,而现在的成绩使他仍然可以保持30%左右的利润空间。
除此以外,各大企业包括外企和国企的大批量订单也源源不断地涌来,黄先生看到了希望。
想在岛内开10家店
厦门市场只是黄先生的一块试验田,是他展开全国攻略的第一步。之所以选择厦门,是因为“厦门的消费力和文明程度比较高,而且市场小比较好做初期推广”。
其实,在麦寇进驻厦门之前,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环保购物袋,这些袋子的价格都很低廉,多以赠送、发放的形式流入市场,这是黄先生目前面临的最大竞争——— 低端产品的冲击。
环保经济是未来十几年的主潮流。黄先生对自己的环保袋专卖店有信心,他决定在岛内扩展到10家店面。 (海峡导报记者 香卉辉/文 梁张磊/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