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雄:零售业如何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黄国雄
刚才黄海同志从宏观的角度对今年的整个形势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分析。我想从微观上进行一些补充。
面对着金融危机,在中国对今年的形势应该存在着乐观派和悲观派两个派别。所以我的观点是,中国今年的零售业既不是大好年,也不是最坏的一年,应该说零售业基本面没有改变。去年我在广州开会,我就提出一个分析,2009年,整个零售业的增幅,仍然会保持在12-15%之间。这是中国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
下面我想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有信心。这点从总理说得很清楚,但是我想从市场的分析来讲,从四句话来研究中国零售业的运行的稳定性。第一句话就是“制度保障”。第二句话,中国整体现在的基础比较扎实,这几年的经济发展,使整个国家的储备有了很大的增长,能够应付危机。别看我们去年赤字1300多亿,但是这几年积累下来的结果,应该能够应付这次危机。第三个我们市场是比较广阔的,13亿人口的需求基本不会变。所以这块支撑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13亿人民现在消费率也就50%,我们群众手中拥有的资金,包括储备、金融资产和现金,这个市场非常广阔,不会发生变化。第四条就是政府的措施比较有力,我把它归结为444920工程,四条措施,四万亿投资,4万亿的信贷,9千亿保障,20条扩大内需的措施,这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保障的作用。
此外还有增加农民收入。刚才黄海同志说了,我们今年中央采取许多政策措施,有一个标准,就是农民一天能够增加一块钱的收入,这是最起码的。那么八亿农民也好、九亿农民也好,乘以365天,就是两千多亿人民币的增加,如果以消费额60%计算的话,也可以拉动1.5-2个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冲击率或者说抵消风暴的能力,至少有4到6个百分点来应付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困难。从这点来讲,我们说能够保持基本面不变,有这么四句话,就是制度保障、基础扎实、市场广阔、措施有力,这四句话保障了我们中国的整体零售市场不会改变。
第二个问题要正视四个问题,第一个正视这场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场危机美国引起的,是一种世界性的危机,这个危机所波及的面、波及的度,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所以说没有影响不可能,多多少少、大大小小、轻轻重重都会受影响,但是要分析这种影响是不同层次是不一样的,虚拟经济大于实体经济,发达国家大于发展中国家,海外市场大于国内市场,沿海市场大于内地市场,百货业大于超市,城市大于农村,就是不同程度存在,但是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正视这种压力的冲击,来研究我们的策略。
第二个要正视我们的不足。什么不足呢?我们整体来看,30年的改革,造就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家,但是我们毕竟市场化的程度还不高,许多制度没有建立,许多整体的社会秩序也好、市场交易秩序也好,还不完善,我们的企业实力还不是很强,经不起更大的风浪,特别在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不足”的压力来自于什么?来源于我们自己,来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了整体效益的下降。譬如说现在搞降价促销,降价促销不是普遍采取的办法,整体来讲,降价促销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扩大内需的方法。消费券作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来增加居民的收入,我完全赞同。香港、台湾普遍采用,但是这种方法内地是不宜采取的,对高收入阶层来讲,无所谓,对中等收入来讲,还会冲抵掉他的支出,实际上增加了他的存款,对于低收入来讲,现在手里有券,但是心里不平衡,所以还是要集中解决低收入阶层的的收入问题。
第三,要正视资金问题。中国零售业的发展瓶颈是资金,出了问题是资金,已经倒闭的这些大型零售业不在经营上,应该说经营很有一套,逐步走上来、形成了规模,走向了全国,但是资金不足导致了无法向前,甚至一夜消失,为什么?因为中国零售业资金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分析:第一缺乏商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多年来商业的原始资本积累解放以后,全部被剥夺了,没有后续,收归政府,这点我们都看到了,解放以后,国有商业创造利润完全上交,有多少上交多少;第三,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使得我们不能跟外资企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要为银行打工,我们的利润率为什么低?效益为什么低?就是这个问题;第四个民营企业正在起步,还缺乏雄厚的基础。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现在出现一些资金链的断裂,导致了连锁集团的的全军覆没也好,特别对资金我们要随时研究和分析资金的运转,要研究融资渠道,所以昨天的会,我们的刘文献先生专门研究融资渠道的问题,在商务部开会的时候,我们也提出这个问题,平台怎么构筑,银行有钱贷不出去,怕变成呆帐,中小企业想用,没有平台,所以构建平台非常重要;
第四,补足效益,整体的效益平均只有1%左右。沃尔玛去年实现了4千亿美元,纯利润是1730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1%的利润要支撑着百分之十几社会零售额的增长,要支撑着连锁企业以30%以上的速度扩张,这个钱从哪里来,只能去拖欠供应商的货款,这是非常危险的,从这个角度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效益。从这点来说,我不提倡用毛利率来衡量企业发展,毛利率不是购销差,这个购销差可以压低,也可以提高销价,来提高毛利率,但是关键问题,你的费用,你费用降低了,纯利提高了,实现成本的竞争,而不是价格竞争,这样有基础降价。作为零售业来看,能够实现商品的价值,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因为在实现商品价值同时,也实现了你社会价值,所以我想这样几个问题应该要正视。
怎么研究创新的问题。第一,创新是观念创新。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市场竞争过程,面对着激烈的经济冲击,我们主导思想是放在哪里?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现在我们更多地是研究环境问题,但是我想同样的环境下,谁能生存,谁能发展,取决于企业的内力。第二,要创新要提供有效供给。我们现在在扩大内需,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政府来讲,怎么塑造一个宽松的消费环境,怎么来增加群众的收入,但是不要忘记了,市场扩大内需必须是供给与需求的统一,既有需求,没有供给是不行的。市场的无限性取决于四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没有哪一个企业的商品能够垄断整个市场,没有垄断到的地方,就是你的未来市场、潜在市场,可口可乐世界碳酸饮料的占有率40% 多,但是50亿的市场还没有来得及开拓,也没有能力开拓,在中国碳酸饮料可口可乐占37%,还有63%没有接受你的消费。所以可口可乐来了中国,不去看大饭店摆上可口可乐,而是到小商店街头巷尾城乡节点去了解一下,这个地方摆上可口可乐,这是从市场来考虑,没有一个商品能够覆盖所有的市场,这是受到了信息、资金、产地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不可能达到,但是是可以开拓的。
任何一个市场都不能容纳所有的商品,市场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引进的商品或者是消费的商品也是有限的,世界几百万种,中国现在将近两百万种的商品,你一个市场能够销售出去吗,从这个角度来讲,引进新商品、经营新商品,本身就是开拓一个新的市场,谁、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大型的百货商场都没有说我经营了全国的所有商品,美国最大的购物中心经营40多万个品种,从吃、穿、用,到棺材,棺材都经营了,也不敢说我所有商品都有了,因为很多商品区域性、地方性的,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我不了解这个商品,所以也没法经营。
科学在不断进步,新商品在不断出现,每一个新商品的产品都在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我们能不能掌握科学的进步,能不能研究新商品的开拓,这对我们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第三个就是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都会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消费需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市场的无限性,说明了我们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而事实上我们很多商品,没有很好的细分,譬如说老年市场空间,按照整个商品的空间,中国老年商品的满足度只达到17%,83%是空白的。儿童商品,人家是婴儿、少儿、少年、青少年这样一系列的划分,还有男女性别的划分等等,市场消费的变化带来的。
还有一个也要必须明确的,创造差异化的经营、创造特色的经营是提供有效供给一个根本的出路。任何的经营,一般性的经营只能满足一般性的需要,最多也仅能获得瓶颈化的利润,甚至达不到,就是差异性经营、特色经营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说商业利润基本上三个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社会平均利润,作为劳动者,所有的劳动对国家的贡献是实现了这个价值,第二个层次是行业利润和整个行业利润是什么水平,我达到这个水平就满足了这个行业的要求。第三个利润是企业本身的利润,企业本身利润就是特色利润,特色管理、特色经营、特色理念、社会商品结构、特殊的经营环境,从这个角度,我们应该说要提供有效供给。
在扩大内需上要发挥零售业的基础性作用,要创造有效供给,来达到扩大需求的目的。一个方面从零售业来讲,这个基础性的规划必须发挥,因为最后的消费都表现在零售市场,要通过我们一个一个卖出去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供应,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理念,不要搞类同化经营,类同化经营,只能勉强获得生存,特色经营才会发展,回过头来,所有的企业,所有的成功企业,也都是从特色这个角度出发的,沃尔玛能够成为最大的零售企业,就是有自己的一套经营方法,所以我说经营没有模式,沃尔玛如果有模式,沃尔玛就不成为沃尔玛,因为大家会克隆、放大,也就是这个模式谁也学不到,因为中国经常会提倡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长三角模式,但是我们看看这些模式都没有在起来地方克隆,因为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特定的管理者,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创造了一种经营理念,不能翻版,可以参考,从这个角度如何创造特色的、有效的供给,来推动市场的发展。这点我们现在强调得还不够,商务部这点措施,我认为从增加需求这个角度可以,但是如何做好供给,开辟新的领域,这点还没有涉及。
最后一个就是要创新营销。我写了一篇文章,要创新营销迎接21世纪经济发展对我们的挑战,因为我们的全国营销基本上建设在20世纪美国市场情况下,或者提出营销理念在市场产生影响,但是在21世纪市场发展了很大变化,IT技术行程了,这样的情况能不能还能传统在做营销理念,来营救营销问题这里面有营销创新的问题。
比如说是顾客至上,还是以人为本,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以人为本是企业全过程为人观念,这个发展的变化,传统就是顾客至上,顾客应该对,错也是对,这些目前提法本身就不科学,对就对,错就是错,很多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能够从以人为本,这一系列就解决了。是价格竞争,还是服务竞争,等等一系列举措,按照新的理念来研究新的方式,来参照新的竞争形式,适应现代竞争整个市场形势发生的变化。
因为时间关系,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发言,我就谈到这里为止,谢谢大家。
(联商网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