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电器副总裁凌国胜
访奥运上海火炬手凌国胜:手心上写一个“川”
“有没有笔?粗一些的水笔?”凌国胜站起来大声询问周边的人,穿着一身火炬手服的他刚刚作为第87号火炬手在东方绿舟完成了他的奥运圣火传递。
十分细致地,他用黑色水笔在手心上描出了一个大大的“川”字,并展示给在场的所有人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要永远记得5.12这场大灾难,我们和灾区人民手牵手,心连心。”
这不仅仅是凌国胜个人作为奥运火炬手对灾区传递的爱心,更重要的,身为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上海总部执行总裁,他的身后是上海苏宁一万多名员工,是每一个民族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
很多人注意到,他的左手腕还系着一根绿丝带。
奥运精神 执著拼搏不言败
“太震撼了,此时此刻,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幸福,”凌国胜长时间沉浸在传递火炬的自豪中,“当然,此时此刻的幸福还伴随着无尽的忧伤,汶川大地震的灾难让我们每一个人对传递圣火有了新的理解。”
上周六一早,凌国胜就早早地赶到了圣火传递地点,“这一次的经历太难得了,没有经历过是无论如何体会不到的。前一天晚上我真的没睡好,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老是有火炬、地震等各种画面,心情非常复杂。彩排的时候我已经和观众互动得很好了,当时我特别想喊的一句就是:祖国万岁!”
凌国胜在点燃火炬后并没有马上起跑,而是左手捂住胸口,向前鞠躬,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敬意和牵挂,“说实话,跑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太激动了,现场的气氛很感人,我只顾和观众互动,连特意赶过来看我的老婆、小孩都没有看到,更别说看镜头了。”主持人唐蒙这么形容:“这位火炬手特别能和观众互动,特别能调动气氛。”
在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的办公室门口,有一句话已经成为苏宁的企业精神——“执著拼搏,永不言败”。在凌国胜看来,这句话已经充分体现出苏宁电器与奥运精神的关联度和契合点。“我们有很多奥运促销的计划,不过现在已经与抗震救灾结合了起来,比如顾客每购买一件商品,我们会拿出其中的6元钱捐献给灾区,单这一项已经募集到五六十万。”
6月,苏宁还会在全国十个城市推出“奥运课堂”的大型活动,体操世界冠军邢傲伟等将应邀来到上海筹集善款,随后用这笔钱到西部建设希望小学的“奥运课堂”和体育活动设施。
“你知道吗?这几天圣火到了,我们家电的销量也翻了一番,奥运的作用真大啊……”凌国胜谈起奥运、说起圣火总是感慨万千。
百店百亿 企业做大就是社会的
2002年,凌国胜来到上海,出任上海苏宁的总经理。“当时我们制定了‘五年五步’的发展战略,对上海市场的熟悉程度、上海市民的消费习惯也是一步一步认识的。从当初的社区店、中小型店发展到现在的大型店、旗舰店,最终我们的‘大店战略’获得了成功。”
现在,上海苏宁的销售规模保持着每年50%至60%的增长,已经开出了48个门店,销售额达到70亿至80亿元。“我们已经制定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到2010年,要在上海实现‘百店百亿’。根据我们的调查,上海市场依然有着不小的潜力,我们要有这样的梦想,包括大型门店要自建自营,而不再是寻租。”
苏宁越做越大,凌国胜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回报社会”。“我们的企业成长了18年,在我们董事长的带领下,也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享。”
在凌国胜自己的理解看来,企业做得越大,越要懂得回报社会,“我们要特别处理好灾区重建和企业发展的关系,企业做小是自己的,做大就是社会的,积极回报社会才能赢得更大发展的可能。而且,企业只有继续做大做强,才能在灾区重建、回报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能量。”
“接下来我们要在灾区建小学、建体育中心、建高级中学,我想这些都是苏宁人的福分。”凌国胜说,随着苏宁做大做强,最终目的还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要把支援灾区和企业发展联系起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真正实现国富民强,发展速度可以更快一些,让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再上一个台阶。”
凌国胜把现阶段苏宁的工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要把奥运精神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关注国家的命运,国人的命运;二是要把各项工作和支援灾区对接,更好地为灾区重建服务;三是要把各种具体的促销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多一些对客户、对老百姓的人文关怀,“苏宁将成为零售业第一家发起塑料袋换环保袋、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企业,推动健康、快乐的生活。”
抗震救灾 苏宁赢得美誉度
5月12日当晚,苏宁电器第一时间就宣布向灾区捐款500万元;5月18日晚,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又个人拿出5000万元以公司名义向灾区捐款。苏宁的善举立刻在中华大地产生了强烈反响,很多网友直接称“以后买家电就到苏宁了”。
“我们对灾区的支持不仅仅是这些,上海苏宁总部员工短短两个小时就募集到十几万元捐款,接下来我们还将在认养灾区孤儿、资助灾区儿童教育等方面做出我们的贡献,后期灾区重建需要电器等我们也会全力以赴。”凌国胜透露,苏宁党委在第一时间响应中组部的号召,很多党员干部都交纳了“特殊党费”进行捐款,“我们董事长还在内部对灾区员工进行了特别嘉奖,对抗震救灾的有功人员升职,设立100万元的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对受灾员工和家属的安抚和慰问。”
凌国胜每天都会看抗震救灾的新闻看到很晚,“我是孩子的父亲,也是父亲的儿子,又是公司员工的同事,边看电视我就边反省自己、对比自己,真的是感同身受。40多年来我还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么大的心灵冲击,所以现在随时随地都想捐款,利用各种渠道多捐一些。”传递圣火当天,凌国胜又准备捐款,身上没有口袋,就把钱暂时放在了鞋子里。
支援灾区,对苏宁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在灾区重建时参与得更多,用各种形式参与进去。苏宁不仅要做中国家电连锁企业的排头兵、发起者,更要在回报社会、引领梦想时做排头兵、发起者。抗震救灾时表现出很多‘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对我们企业来说也是一样。”
“我们很感谢网友、老百姓对我们的信任,对我们来说,除了向灾区捐款,更要把苏宁品牌建设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凌国胜坦承,苏宁不仅要有知名度,更要有美誉度,就是要打造一个老百姓都喜欢的品牌。
服务 心里要有消费者
1990年,张近东和他的哥哥一起创办了一家空调专卖店,这就是苏宁电器的起源。“当时人们买家电都是到国营的大百货商店去,但百货商店只负责卖东西,其他售后服务是不管的,都要厂家直接负责。而在南京开的这家空调专卖店不仅卖空调,还全程负责空调的安装、维修,售后服务我们自己做。”凌国胜如此解释在苏宁最为崇尚的“服务”精神。
苏宁的“服务至上”理念不仅在南京得到了发扬,在上海也越来越受到客户的认可。“我敢说99%的南京人都知道苏宁这个品牌,在上海可能还只有50%、60%,要提高得还有很多。但‘服务’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服务’的观念不是放在嘴上的,而是放在心里的,所有的老总、所有的员工心里必须装着消费者,每天都问自己一下有没有想到消费者,有没有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凌国胜说,“服务”精神必须持之以恒,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要从思想层面贯彻下去。
“你可能来过苏宁,对我们来说,只要你进来了,买不买东西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苏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凌国胜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诠释苏宁的“服务”品牌,“只要留下的印象是让消费者满意的,我们相信他迟早会再回来,再到我们苏宁来购物。”
“从硬件上说,苏宁的购物环境始终是明亮的,舒适的,商品也非常多,顾客购物不仅是在物质上改善生活质量,而且也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凌国胜把苏宁的服务设定为一种行业标准,“又比如说在上海我们有16个网点,都是设在大型社区的服务中心,还可以全国联网呼叫,24小时服务,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像大型社区的物业一样方便。如果是我们的VIP客户,还可以做到点对点、也就是专人服务。利用奥运会的契机,我们可以做到只要在我们苏宁留下过档案信息,我们就要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