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App、不做外卖、没会员体系,这家超市却做成了坪效之王
出品/品智PLSC
数字化并非唯一解法,打造差异化体验,提升人货关系温度,同样可以构筑竞争壁垒。
这段时间,国内即时零售行业激战正酣。而“万物皆可送上门”的美国零售业,也正在卷入即时零售的狂潮。无论是亚马逊的Prime Now,还是Instacart、Doordash这些独立平台,连沃尔玛和塔吉特这样的传统大卖场也开始主动拥抱即时配送服务。
根据海外市场研究机构的保守估计:2024年美国本地即时配送(亦称当日达配送)市场规模已接近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7亿元)级别,预计到2030年将翻倍增长。美国消费者只需动动手指,蔬菜水果、冷冻披萨、甚至一把新剃须刀,1小时送达上门已是常态。
然而,在这片高歌猛进的零售战场上,有一家超市却坚定地选择“死守线下”:它没有App、不支持外送、也不搞会员体系——没错,它就是Trader Joe’s(乔氏超市,谐音“缺德舅”)。
更反常的是,乔氏不仅没有掉队,反而活成了“坪效之王”。根据美国零售杂志《Progressive Grocer》的数据,Trader Joe’s2024年单店年销售额已超过1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9亿元),每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0.0929平方米)创收近2100美元(约合人民币15064元),是沃尔玛的3倍、塔吉特的2倍。没有线上流量,没有外卖补贴,没有大数据选品,乔氏到底凭什么?
Trader Joe’s不上网卖货的经济账和运营逻辑
你以为Trader Joe’s不上网卖货是“老古董”,但这恰恰是它算得最清楚的一笔经济账。
根据一些行业报告提供的数据:美国主流超市电商订单的履约成本,平均在每单13~20美元之间,而传统门店每单履约成本不到5美元(约合人民币36元)。这还不包括最后一公里配送、冷链储运、人力安排等复杂成本。对主打低价的Trader Joe’s来说,试图将1.99美元(约合人民币14元)的香蕉、2.49美元(约合人民币18元)的鹰嘴豆泥送上门,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直接亏本。
再说SKU。Trader Joe’s全店平均只卖约4000种商品,不到传统超市的十分之一,其中超过80%为自有品牌,不少还是“限时款”或“地区限定”。乔氏不靠“什么都有”留住顾客,而靠“只有我有”吸引客流。试想一下,如果顾客打开App,只能看到四五个品类几十款产品,是不是会立马跳去亚马逊或沃尔玛?
这还牵扯到补货节奏和库存结构。Trader Joe’s以“小批量、高周转”著称,一款产品卖得快,它就多订一点;卖不动,就直接砍掉。线上订单会打乱这种动态补货机制,让它难以掌控节奏。更别提很多“网红商品”就是靠门店试吃、员工推荐爆火的,放到线上反而不灵了。
配送也是一道关卡。Trader Joe’s的门店通常开在中产社区核心位置,面积小、人效高,本就没留出“前置仓”或“打包区”的空间。相比Whole Foods(全食超市)或Target(塔吉特)那种“边卖边送”式数字化平台,Trader Joe’s的门店几乎是为线下体验“量身打造”的,若想硬塞进去一个电商系统,只会是“伤筋动骨”的改造。
所以说,Trader Joe’s不上网,不是因为它不懂电商,而是它太懂自己的账本和运营逻辑了。
Trader Joe’s独特的品牌战略与线下体验价值
但即便不追风、不做App、不上外卖,Trader Joe’s也依旧是那个有着排队长龙的“网红超市”。它不靠线上渠道流量导流,却是怎么在线下牢牢抓住消费者的?
答案不在数字化技术里头,而在品牌与人心之间。
在Trader Joe’s,购物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店内没有密密麻麻的冷链大货架,也没有电子标签和自助收银,取而代之的是明亮手绘招贴(POP)、轻松音乐和穿着夏威夷衬衫的员工。这些细节背后,是Trader Joe’s刻意营造的“非标化”氛围——一种不复制、不批量、反主流的文化价值。
这里没有会员积分制度,也不做“你点我送”的服务闭环,但顾客愿意走进门店,是因为他们知道,今天可能会在货架上发现一款从没见过的新款奇亚籽酸奶,明天又被员工热情推荐一款辣到爆炸的芥末味腰果。这种“盲逛”的乐趣,是普通算法无法分发的。
Trader Joe’s不把自己当成超市,而更像一个文化厂牌。他们不会推出全年不断的统一促销,而是以“一口气只能做一个好SKU”的方式,打造差异化产品。这些产品被命名得像朋友的私房手艺,比如 “Everything But the Bagel”调味料、“Unexpected Cheddar”干酪,连包装也带点嬉皮感和幽默感,完全跳脱传统零售的“货架思维”。
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会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地晒出购物袋、开箱美食,分享试吃体验——Trader Joe’s不仅提供商品,还输出“参与感”。在这家超市,“发现”与“分享”本身就是产品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冷冰冰的数字化界面可能会损耗这种体验感。一旦进入线上赛道,标准化逻辑就会取代手工、温度、随机惊喜;数据驱动会逼迫他们放弃一些“小众但有趣”的产品;一键下单的便利,也让“探索”的乐趣消失殆尽。所以,他们干脆不玩这个游戏。
从品牌角度看,这并非保守,而是一次“主动的反规模化”选择。乔氏不追求覆盖更多用户,而是尽可能延长顾客在门店的停留时长和情绪浓度。这个逻辑在数字时代看似“反直觉”,但正因为如此,Trader Joe’s 才能成为那个令人上瘾、又无法被复制的品牌。
Trader Joe’s的成功表现及其背后的护城河
如果一家超市不开网店、不打广告、不发优惠券,却还能让顾客排队抢购,那它一定有两把刷子。Trader Joe’s 就是这样的存在。
在零售界,坪效是衡量门店效率的黄金指标。根据美国零售杂志《Progressive Grocer》2024年的数据显示,Trader Joe’s 单店平均年销售额超过1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9亿元),每平方英尺可创收近2100美元(约合人民币15064元),几乎是传统超市的3倍。要知道,它的门店面积普遍不大,多数在10000平方英尺(约合929.03㎡)左右,选址也常常避开大型商圈。这种“小而美”的门店模型,既节省租金,又易于打造沉浸式购物氛围。
这种效率来自极简SKU策略和超高自有品牌占比。Trader Joe’s的全店商品种类控制在3000~4000个,约80%是贴牌或定制的自有品牌产品。相比之下,传统超市的SKU常常高达3万甚至5万个。SKU少意味着库存管理简单、货架周转快,同时也减少了消费者决策疲劳,让购物更“轻松”。而高度依赖自有品牌,则让 Trader Joe’s拥有更强的利润控制权和产品差异化能力。比如那款风靡全美的“冷冻奶油泡芙”、带着点神秘亚洲风味的“麻辣脆”,消费者只能在它家买到。
消费者黏性更是其护城河的核心。Mintel(英敏特,全球领先的独立市场研究及咨询公司)2023年报告显示,近70%的Trader Joe’s顾客每月至少光顾一次该店,其中近40%为“常驻粉丝”,即每周都会去一次。这种高频、强黏性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便利”或“价格”的竞争逻辑,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有人说去Trader Joe’s就像是参加一个社区活动,不仅买菜,还能看看新品、聊聊天、逛逛贴纸墙,这种体验感,是一般App和外卖永远提供不了的。
在自有品牌策略、选品节奏、门店设计、员工文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Trader Joe’s构建出一条别人难以模仿的护城河。它并不是简单“抵制线上”,而是通过线下强体验、强效率、强用户黏性,让自己根本不需要靠线上拉升GMV(商品交易总额)。没有App,但它活得比谁都好。
尾声
虽然Trader Joe’s靠“我们不一样”赢得了市场,但当零售业加速驶入数字化快车道时,它的“逆行”也并非没有代价。
首先是数字化滞后带来的效率瓶颈。在大多数零售商已经实现供应链可视化、数据驱动补货的今天,Trader Joe’s仍依赖门店经理的直觉来决定订货量。这种“经验主义”的做法虽然保留了灵活性,但也意味着在商品管理、库存调配、动态定价等关键环节缺乏数据支撑。面对突发性的供需变化,如极端天气、节假日高峰,Trader Joe’s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容易出现商品缺货或过剩,进而影响利润。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高企的压力。Trader Joe’s的高坪效背后,是一支训练有素、薪酬优渥的员工队伍。根据美国企业点评与职位收索职场社区Glassdoor的数据,乔氏全职员工的平均时薪高达18美元(约合人民币129元)以上,并享受养老金计划、健康保险等福利。相比于竞争对手通过自助结账、智能货架等技术手段降低人力成本,Trader Joe’s则坚持让“人”成为核心资产。问题在于,随着美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这种“以人为本”的高投入模式是否还能保持可持续性?
再看消费习惯的悄然变化。即便有大量忠粉称赞“在线购物太无聊”,但新一代消费者成长于移动互联网,已习惯用App下单、用TikTok种草。从2020年以来,美国线上杂货销售占比持续攀升,根据专注于市场营销、广告和电商领域市场研究机构Insider Intelligence的数据,2025年美国线上杂货销售占比将突破12%。Trader Joe’s若始终缺位线上渠道,或将错失未来一整代消费者的心智占领。
此外,有意思的是,Trader Joe’s 的母公司是德国零售巨头 Aldi Nord,但它在美国的“堂兄”Aldi US(归Aldi SÖd所有)早已上线了生鲜配送、在线下单等服务。两家Aldi在美国市场走着完全不同的道路,前者坚持小而精、线下体验为王,后者则在逐步拥抱数字化。这种“血缘相近、战略相斥”的反差,本身就是Trader Joe’s特立独行的又一注脚。
正因如此,Trader Joe’s的案例对零售行业有着启发意义。它证明:数字化并非唯一解法,打造差异化体验、提升人货关系的温度,同样可以构筑竞争壁垒。这也提醒那些盲目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零售企业:技术不该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在效率提升的同时,不失品牌的温度和辨识度。
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Trader Joe’s也需要在“坚守”和“变革”之间找到平衡。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