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间道》黑道与警察之间争夺情报的紧张剧情扣人心弦。而在现实商业竞争中,为窃取商业机密,个别商家是否会派遣像“陈永仁”、“刘健明”这样的商业间谍,以夺取竞争对手的机密情报。据医药零售业业内人士透露,药店竞争虽然没有电影这么精彩,但也足以让外行“大开眼界”。
开业前的情报大战
杭州一家规模较大的平价药店大卖场刚开张,一下子来了10多位特殊的“客人”。这些“客人”每人手中都拿着笔和一叠写有药品名称、规格、产地的表格,进入卖场便把货架上的售价抄写到相应的空格处。
卖场管理者很明显地感受到这群“客人”来者不善,便上前劝阻。谁知,“客人”自称货比三家,拒绝离去。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双方争执了半个小时。卖场里闹哄哄的,根本无法正常做生意,最后卖场管理者只能求助于110。
据称,该卖场遭遇类似“突袭”已有3次之多。
而杭城另一家卖场却在开业前毫无防备地被泄密,其所有药品货单目录已掌握在竞争对手的手中。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特别在一些药店开业前,获取情报的手段非同一般,紧张程度绝不亚于电影中的剧情。
发短信拍照片手段层出不穷
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希望能够掌握到对手们的整个商业运作、管理体系,以便于策划对策。而价格之战在商战中永远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于是在竞争中一些商家便会千方百计地试图了解到对手们的售价、进价、进货渠道、产品结构、销售行情,以优化产品结构,进行错位竞争,更可参考对手的价格压低同类产品价格。
因此,平时药店之间的相互“走动”便变得频繁起来。这是企业防不胜防的,业内对此称为“市场调查”。由于药店都是打开门做生意的,进门便是客。做“市场调查”的顾客出入自由。为掩人耳目,他们通常会使用多种先进通讯器材,有用手机直接打电话报价、发短信、用带摄像头的手机拍摄的,有用录音笔录音的,手段层出不穷。而这些“顾客”进行调查时,或单枪匹马,或三五成群。既然来者不善,药店经营者大多只能无奈上前劝阻。有药店经营者表示,药店是公共场所,价格是公开明示的,但这些公开都仅仅是针对消费者,而不是同行用来比对的。
派“卧底”挖墙脚只为获取情报
在杭城药品零售业中,人才流动较为频繁。有单纯求发展的,也有冲着商业情报找工作的。如自己想经营药店,先受聘于人,学习经营管理模式,待羽翼渐丰,便自立门户。一些企业为了获取对手情报时也采取主动挖墙脚手段,挖走对手的中层干部、中坚力量。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商家为在竞争中知己知彼,甚至派出像“陈永仁”或“刘健明”这样的人物潜伏进入对手企业工作。多位药店经营者均表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由于严格管理,未出现过商业机密外流的状况。
经营者希望通过法律维护权益
行业竞争已达白热化,商家也越来越重视保护本身的商业秘密,他们为预防机密外泄,想出各种防范措施。
记者了解到,现在一些药店从管理上将电脑系统按照工作职务不同设置权限、取消电脑复制功能、复印文件专人专管……药店经营者纷纷表示,其实这些都是没办法的办法,只是治标的办法,只有从根本上让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产生忠诚感,企业才能良性发展。
事实上,药店经营者也希望通过法律手段从根本上维护自身的权益。曾有药店经营者就此向相关法律人士请教,寻求对策。法律人士的答复却是,普通抄价格行为在法律上没有限制,谈不上危害公共秩序,但其行为实属不正当竞争手段,可以以不正当竞争法起诉;而商业秘密被竞争对手所取得,企业可以以商业秘密侵权起诉,通过民事责任予以追讨。但由于经营者未能掌握充分有效的证据证明是哪位对手所为,最后的结果通常是不了了之。(消息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