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只能去超市?湖南农改超随想
来源:
联商网
2004-05-12 10:35
“农贸市场超市化”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而且可以相信,其表达的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正如报道中所说,现行农贸市场经营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建筑结构差,进货渠道广而杂,大部分商品原始、粗放、档次低、质量差,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难以规范化管理、脏乱差严重等等。然而,我们也可从另一角度看待之,那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百姓消费支付能力决定农副产品的流通、交易方式。落后的农贸市场经营方式之所以成为当今主流,自有其成为主流的理由或者说客观必然性。尽管许多市民也会大声埋怨农贸市场脏、乱、差或小商贩短斤少两,但他仍会对干净、漂亮且不短斤少两的农贸超市“敬而远之”。
理论界有一种“业态”的说法。现行的农贸市场是一种“商业业态”或曰“农贸产品零售业态”,农贸超市则算是另一种业态。就长沙市拟全面铺开农贸超市的问题,似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业态”这种东西的产生、发展规律以及它与政府的关系。
笔者以为:“业态”是构成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成熟,业态也会从低级往高级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以至更早的计划经济年代,如今大行其道的大型超市、连锁店等业态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就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政府虽然有责任、有能力制定商品交换的“游戏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和交易环境,却不能改变市场发育的进程和市场运作规律。由此见,作为隐含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状况中的商业“业态”,并不是任凭政府从主观愿望(哪怕这种愿望十分善良和美好)出发就可自由予以选择的。
农贸超市的成本肯定比现行农贸市场高出许多,前文提到的0.5元一斤的蔬菜今后要卖到0.8元,就来自当地有依据的测算。尽管从商品质量、包装、购物环境看,超市确实高档、高级,但农副产品就是农副产品,对于多数人来说,价格永远是首要因素。家电、耐用消费品一件上千元,如若因“业态”升级而价格提高几十元,也许人们并不在乎;而每天都要掏钱购买的农贸产品则是另一码事,每斤0.3元的提价部分全年积累起来,便是个不小的数字。讨价还价也好,“贪图便宜”也罢,并不能因此武断地认为百姓消费观念就一定落后,而只能说明鉴于当前人们的支付能力,在价格和质量、购物环境二者之间,多数人只能选择前者。
落后的农贸市场的消亡和先进的农贸超市的兴起,只能是市场发育、市场竞争的客观产物,而不是政府行政干预的结果。假如政府无视这种“业态”变迁的自然规律而采取“一刀切”式的行政方式,不仅违反经济规律,而且有干涉市民消费自由乃至损害消费者利益之嫌,势必诱发新的社会问题。可能出现的一种局面可以想见:传统的销售场所统统被拆除、取缔,超市以外的、“非法”的农贸产品交易将会无孔不入并屡禁不止,从而大大增加城市管理成本。
农贸超市的试点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正象常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生产方式、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一样,由于收入差距、贫富差别的显现,人们的消费购物方式业已呈多元化状态和趋势。一家农贸超市开业,肯定会吸引来自己的客户群;随着这种“业态”优势的展现和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数越来越多,便会有第二家、第三家乃至若干家农贸超市开张。于是,农贸产品销售的传统、落后的“业态”和先进、科学的新“业态”此消彼长,最终取而代之。而这一切,只能是经济发达、市场完善和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而绝不会是政府坐在办公室里“规划”的结果,更不是政府强行干预的结果。(人民网)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