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带来亏损 杭州农改超为何遭遇滑铁卢?
来源:
联商网
2004-10-27 14:13
而在此之前,由福州进驻杭州艮山流水苑、开张才一年的杭州绿叶生鲜超市,也无法扭转“绿叶枯萎”的命运,在亏损400万元之后,黯然地被意大利依邦超市全资收购。
去年2月,杭州市宣布要在年内推出15家“农改超”试点,并用3年时间在主城区基本实现“农改超”工程,到2010年市区基本实现“农改超”目标。然而,到目前,这个目标只实现了不到三分之一。
曾经有消息透露,2004年将是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全面铺开的一年,然而直到现在,农改超的进程依然止步不前。
高成本带来亏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带着“福州经验”来杭开拓“农改超”项目的绿叶生鲜超市,在开业之初曾经雄心勃勃地计划年底前再开两家,到第二年更要把连锁规模扩张到6至8家。然而,在经营一段时间之后,“绿叶”的总经理刘加勤不得不承认,位于新华路和拱墅区的两个农贸市场要在年内实现“农改超”难度很大,不用说扩张,即便要维持好现状也很不容易。
事实上,“绿叶”关门早有前兆,自开业以来,超市一直处于恶性循环的经营状态当中。“年租金要83万元,大功率的制冰机、冷柜为食品保鲜而整天开启,加上商业用电、用水,以及200多名员工的薪水,开支非常大,而菜价须与农贸市场持平,这样算下来,一天最高的亏损额达1万多元,只靠经营利润薄、耗损大的生鲜商品来维持,是很难的。”该超市一位张姓管理者告诉记者,“生鲜蔬菜属高损耗商品,每天叶菜卖不完就要倒掉,加上运输配送,损耗率低则10%,高则25%,因此,每月亏损20万至30万元根本算不上什么,而且经营时间越长亏损越大,还是趁早关门好。”
从市场到商场,意味着成本的提高,而为了维持经营,成本的提高又最终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价格偏高,一直是生鲜超市的“死结”,但如果价格降到与农贸市场一样或是更低,超市就很难维持了。在刚开张的时候,一些生鲜超市就是抱着“亏损”的心态来打品牌、争市场、争顾客的。但即使如此,它们还是竞争不过那些“马路游击队”,拿杭州第一家“农改超”家友超市文苑店来说,因为周围一些流动的小商贩把菜价压得很低,并不时挑着担子在小区附近兜售,夺走了一大群贪便宜图省力的“马大嫂”们,生意日渐冷清。
新的业态需要各方扶持
记者在江城路解百生鲜超市采访时,一位正在清仓的负责人向记者埋怨道:“同样是经营‘菜篮子’商品,生鲜超市要交增值税、营业税等,而农贸市场的摊位只需交管理费就够了,生鲜蔬菜是薄利产品,成本的提高无疑加重了经营者的负担。”
福州是全国“农改超”的前沿阵地,一年多时间内就把农改超项目铺开了,经营情况一直不错,并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从福州来杭发展的“绿叶”生鲜超市,原本希望在杭州市场上再创一个“福州式”的奇迹,然而相同的经营模式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在分析总结失败的原因之后,超市负责人认为,两地政府对农改超的扶持力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他们在杭州处于弱势的原因之一。
在福州,除了看到在农业基地旁边设有免税的交易市场外,各种政府资金、补贴的及时到位,也成了那里“农改超”扬鞭催马的重要原因。不能忽略的是,福州的“农改超”更像一个重新装修过的农贸市场,“农”味很重,蔬菜完全敞开叫卖,鲜肉也像菜场一样放在案板上,随切随卖。
相比于福州,杭州的“农改超”企业在税收上没有得到多大的优惠,政府津贴补助也没完全到位,加之店面租金的昂贵,使很多企业望而却步,缺乏投资的积极性。而对于经营环境,杭州方面则更侧重于“商场”这一形式,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就需要企业花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改造,这些费用的投入也影响到了超市发展连锁门店的计划。
绿叶生鲜超市的负责人张先生认为,从传统农贸市场到专卖店、超市,消费者还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在新的业态起步之初,各方的扶持或政策倾斜,对于培育市场,形成新的消费观念,将起到助推的作用。
办好农改超的关键在于发展规模
有人提出,在很多马大嫂们对农贸市场还有恋恋不舍的情结之时,“农改超”这种业态是否过于超前,以至于使很多普通老百姓无法适从了呢?在经历一系列挫折之后,“农改超”的道路是否还会继续走下去亦或是转变为别的业态?就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杭州市贸易局网点建设处处长王永清。
王永清告诉记者,自2003年7月,杭州第一家“农改超”家友超市文苑店开张以来,目前,杭州共有七家真正意义上的超市化农贸市场。但是,这与政府原计划“三五年完成市区主城区‘农改超’工程,2010年市区基本实现‘农改超’”的目标相距甚远。对此,王永清告诉记者:“农改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就要根据市场的规律来运作;政府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来投资,但对于农改超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并不会强制性干预。”
对于如今的这种“农改超”业态是否过于超前的问题,王永清处长表示不以为然。他认为,现阶段“农改超”的发展如此艰难,主要是由于部分人特别是老年人对超市化农贸市场的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人对这种业态已经表示出了欢迎,而且,福州的成功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随着对传统农贸市场改造的逐步推进,这种新的业态最终将为大家所接受。
王永清认为,“农改超”作为一个大方向,是提升城市形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农改超”的发展需要逐步推进,条件成熟一家开一家,不能盲目追求速度。不少打算试水“农改超”的企业,也认识到了这一规律,放慢了脚步,处于观望状态,但都在积极寻找投资机会,一旦时机成熟,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出手。
“农改超”进程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与现有超市化农贸市场所面临的经济效益差,甚至经营亏损的局面不无关系。王永清分析,“卖菜可赚的利润很少,加上改超之后,高昂的店面租金、大量设备的投入以及生鲜产品每天大量的损耗,使成本大大提高;此外,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相比,税收从原有的定额制改为征收营业税,更加大了超市化农贸市场的经营成本。”
对于农改超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王永清处长分析说,“扭转亏损的局面,关键在于发展规模,建立完整的货源配送链,统一配置资源,实现连锁企业规范化的经营管理。”他提到,余杭良渚3500亩的大规模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建成,将成为大量本地和外地优质农产品的集散基地,同时也将为农改超建立生鲜蔬菜的配送中心,解决目前货源单一的问题。(据《今日早报》/贺一祺 韩冰)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