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全面力推“农改超”
来源:
联商网
2005-06-17 11:35
今年1至5月份,江西省在投资增幅同比降低14%的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增加3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的拉动力日益加大,为江西省经济加速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2005年,江西省政府将在消费领域力推“农改超”工作。日前,江西省主管商贸流通工作的副省长孙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农改超”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也是体现靠民、顺民、应民、便民的一大举措。
“农改超”
据统计,今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代表的提案、议案中有两百多件是关于食品消费安全的。孙刚副省长认为,以生鲜食品为主的食品安全与否,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关系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大问题。
“农改超”一般采用直接由精选固定的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统一供货,经过科学检测、品质分级、安全加工等程序后,上柜与百姓见面,明码标价,保证质量,杜绝欺诈。这就为消费安全、百姓利益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农改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流通业态的主要形式之一。西方发达国家80%以上的生鲜食品营销都在各种超市里进行。根据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及南昌、九江两个试点城市初步的探索看,围绕“生鲜经营超市化”这个中心进行的“农改超”、“超增农”等形式,把“标准化、规模化、内部分工协作化”等管理原则应用到商业流通领域,充分显示出购物环境的舒适性,购物时间、品种的便利性,食品消费的安全性,农副业基地的联动性,服务及价格的竞争性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势头强劲。
当然,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才是“农改超”的前提条件。
记者了解到,在江西省委、省政府以开放促开发,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指导下,江西省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04年度,该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一千亿元大关,与上年同比增长12.4%和14.80%,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9和1.5个百分点。
人均GDP1000美元,说明该省居民财富积累已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流通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用包括“农改超”在内的流通业态的多样化来满足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构建完善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充分发挥流通引导消费、拉动生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意义更为重大。
试点的成功
尽管在南昌、九江的“农改超”试点工作刚开始,但孙刚副省长却对其取得的效果非常满意。
文明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体现。以前,江西农贸市场的生鲜食品,没有经过加工处理,就直接进入市场交易,把食品清洁、宰杀等程序,放在市场内或市民家中处理,给市场周边的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南昌、九江两地农贸市场改为超市后,就把这些初级加工程序放在田间地头、专业屠宰场内进行,便于垃圾的集中处理,也省去了垃圾清运这些工序,改善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区域的文明水平。
据悉,福州市推进“农改超”,近两年已开业的生鲜超市与原农贸市场相比,上缴的税收大幅增长,其中国税平均增长120%左右,地税平均增长70%左右。与此同时,由于“农改超”店作业时间延长(采取两班制),工作链条延长(仓储、加工、包装、清洗、运输、检测等),就业岗位新增3700余人。外加利用信息优势、批量优势,统一采购、定价,上柜商品比农贸市场价格更具竞争力,消费者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如何全面推进
试点的初步成功,为江西省全面推进“农改超”工作奠定了基础。
孙刚副省长认为,“农改超”具有现代流通的多项优势和特点,但要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固定模式,引导促进科学、文明消费,并逐步发展、壮大,在城市中逐步取代多年形成的农贸市场,是项很艰巨的任务,必须抓住重点。
农改超运作方式一定要把方便群众、周到服务作为前提,要把过去农贸市场纯粹“卖商品”,变为“卖商品+卖服务”。在营业场所位置的选择上要“靠民”(靠近居民集中住宅区),营业时间的安排上要“顺民”(要适应上班族赶早又守晚的特点),在商品品种的销售上要“应民”(市场要什么供什么,顾客缺什么补什么),在服务方式上要“便民”(净菜上架、分类包装、预约供货上门等),使“农改超”真正贴近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扎根群众。
“农改超”能否成功,成本是关键。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只有处理好销得出与销得好的关系,才能得到良性的循环和发展。所谓销得出是指农副生鲜价格一般不能高于农贸市场(特殊加工、服务除外),且品质新鲜、品相优美。所谓销得好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有利可图,赔本的事,哪家企业也干不长。
“农改超”店在环境、设备、仓储、运输、检测、服务上与传统农贸集市比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这就要一定的投入;再加上如单一经营农副生鲜产品本大利薄,投资回收较慢。所以在“农改超”改造工作中,应注意鼓励引进那些资金实力较雄厚,管理基础较强,有志于并有实力把“农改超”工作作为一项事业精心经营、稳扎稳打的企业。只有眼光长远、思虑成熟、市场信息灵通、反应能力较强的企业,才能在“农改超”初创阶段经得起颠簸、平稳发展,才能引导消费升级,促进文明消费。
科学选点、合理布局是“农改超”店活力长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一般的商业规划要求,家电大件耐用消费品的一般消费半径可达5公里以上,而生鲜农副产品的消费半径在0.5公里左右。如果在这个半径内,既搞生鲜超市,又有农贸集市,当面叫阵,对超市生鲜的经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孙刚认为,在推进“农改超”工作时,要把如何科学合理地选点、布局作为一个重要条件,要尽可能合理地配置好有限的市场资源。
“农改超”摊大事杂
“农改超”工作涉及到工商、税务、城管、食品药品监督、商贸、农业、电力、环卫、交通、土地等许多部门,摊大事杂,涉及面广。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形成合力,热心扶持,努力创造一个让“农改超”店优生、快长、良性发展的环境。
孙刚指出,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认真梳理影响“农改超”发展的各类问题,从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南昌、九江市试点的情况来看,以下几个问题,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
如规划部门能否对新建小区内预留生鲜超市用地,税务部门对“农改超”企业享受城镇集贸市场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交通部门对“农改超”鲜活农产品运输车享受“绿色通道”政策,电力部门对“农改超”加工冷藏电按工业类电费收取,工商部门对“农改超”店规费收缴,城管部门加大力度清理“农改超”店周围的占道经营、马路生鲜现象……要做有益的探索,提出对策,为促进江西省“农改超”工作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农改超”是现代流通方式的一种,是个新生事物,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政府引导,企业推动,市场运作,综合效益”这个原则。政府引导是指政府运用市场导向和价值规律,因势利导,科学指导,分类指导,一场一策,绝不搞拔苗助长,靠营造良好的环境、健全的机制、文明的消费方式,在与市场经济竞争的对接中快速成长。
企业推动是指“农改超”的投资和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企业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市场运作讲的是在“农改超”、“超增农”等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条途径、多种模式进行“农改超”的方法,要讲求实效,宜“超”则“超”,宜“农”则“农”,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综合效益就是既要把“农改超”作为市场经济产物一视同仁,又要考虑其对社会贡献的综合效益,要积极扶持、热情服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支持。
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西省力推“农改超”将成为江西崛起的又一代表力作。
(中国商报 记者 邹文平)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