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的特力屋 6到8周换一次新品和门店风格
来源:
联商网
2011-07-22 10:01
薛俊平是特力屋的采购营销资深副总裁。在特力屋,她需要将400多家供应商,16个大类的商品整合到一个概念下,为顾客呈现出整体的视觉风格。大陆的27家特力屋门店里,“平均每个店有2.5万个SKU(库存量单位),最大的店里的单品数甚至达到4万个。”
与此同时,国内没有哪个家居品牌比得上特力屋的新品更迭速度了公司每年坚持50%左右的新品更新率,远高于全球软装巨头宜家,后者秉持一贯的简约式北欧风格,每年的新品更换率仅为15%。
这种多品类、勤更换的方式无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管理。支持这个快速变化的家居王国的,是后台小批量、多批次的供应链体系。除了将生产外包外,特力屋一手包揽了设计、采购、物流与终端渠道而这些环节能否高效运营,是特力屋能否持续、稳健扩张的关键所在。频繁更新与宜家主推家具不同,特力屋销售的小摆设、装饰品占到八成以上。据薛俊平介绍,特力屋卖场里的床品、餐茶等区域每年会全部更新一次,家具等“功能性”品类每年也会有40%的更新。每6到8周,特力屋门店都会进行一次小的风格调整。
为了突出时尚敏感度,特力屋将设计师的前哨设在了纽约,当地的设计团队会提前一年发布季度流行趋势,再交由国内设计团队进行市场调研和修改。
确定季度主题后,设计师会将趋势细化为不同的系列、花纹和感觉,并将这些资料传达给采购部门。采购人员再通过供应链平台对几百家供应商进行集中发布。
随后,供应商开始陆续将自己设计的样品上传至供应链平台,采购人员则根据设计师确定的主题挑选和判断产品。要让自己的产品符合挑剔的意大利设计师并非易事,供应商们常被要求不断地修改与打样。沟通的过程长达一年,而一旦进入生产流程,供应商们往往只有一个多月时间就得将产品摆到特力屋的货架上。
在此基础上,6至8周的新品更新率,决定了特力屋的店面不可能放置太多库存。对于采购来的商品,特力屋会继续跟踪,一旦发现判断失误或仿品对销售形成了冲击,就会立即打折或要求供应商更换品类。
“频繁更新货品是公司的特色,我们清楚地知道每一个SKU在商场中的位置,它在这个位置周转了几次,每部分的面积产生了多少销售量。”薛俊平说道,“区域的大小,货架的高矮,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销售。我们会不断改进平效,找出每个区域内最合适的商品组合,使每一块地的产出是最高的。”在她看来,这种精细化的要求使得特力屋每年的单位产出都能增长30%。培育工厂要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特力屋必须对上游供应商具备一定的谈判力。然而内地软装行业的生产仍处于粗放阶段,2004年初入大陆时,除了宜家的供应商,几乎没有工厂能让特力屋现拿现用。
在此基础上,特力屋专门开发了B2B采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供应商可以及时跟踪每批货物的销售情况,“有多少在总仓,多少在各个门店,每个品类的销售数字,统统一目了然。”根据这一信息,供应商便可以和特力屋的采购部门一起预估未来的销售数字,及时补货,并检查安全库存。在薛俊平眼里,这是内销和外销厂商的第二大差异,外销厂商仅关注订单和生产,而内销型企业则对市场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可以时不时地向零售商提出建议。这也是特力屋的供应商在近年内学到的另一种能力。
而特力屋本身亦从中受益匪浅。打个比方,采购装饰蜡烛,特力屋以其他普通经销商1/3左右的数量即可出货。尽管特力屋实行的是售前买入制,但一些供应商仍倾向于多放一些产品在特力屋门店,以防断货。
“三四年内,特力屋有不少供应商从一年十几万的采购额做到上千万,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薛俊平称,“他们之所以愿意接受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对后续的量以及特力屋的门店扩张有所期待。”
(厂长经理日报 黄锴)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