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儒原超市郭业勇:低质低价的商品不会有未来
3月26日,由联商网主办的2024中国超市周在河南许昌许都大剧院举行。
第二届中国超市周延续“美好之路”为主题和2023中国超市周精彩的主体模式,即保持“1+X”的会议矩阵,通过一场主论坛(中国超市总裁峰会)+数场分论坛+两场专题高级研修班+两场主题展览,构建中国超市周的完整会议系统,打造零售行业名企领航、专业护航、强效互动的线下沉浸式学习交流体验,真正做到为零售行业的真知分享、美美与共做出贡献。
在3月29日的分论坛会议之的《中国超市食品采购与经营论坛》上,山东儒原超市商品部副总经理郭业勇进行了主题为《食品发展趋势 东来学习心得》的精彩分享。
他表示,东来哥一直在要求我们每家种子班学员企业一定要注重商品品质,这个品质是最关键的,如果连品质都把控不了,销售和客流不会有提高的,就是有一时提高也只是暂时的,它不会长远的。
在调改嘉百乐时候,东来哥就讲到商品的问题。商品有三个要素:品质,功能,价格。你只要把这三个做好,把商品合理的配置好,整个商品结构绝对是好的。
山东儒原超市商品部副总经理郭业勇
以下为郭业勇分享全文(经联商网编辑):
大家下午好,我来自山东泰安。我们企业是去年3月份加入联商东来商业研究院种子班企业。自从跟着东来学以后,第一个是从思想上,第二个是在行为上,最终在企业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从学东来,包括嘉百乐进行调整帮扶,一直到后来我们自己调整,整个过程跟大家进行一次分享。
首先跟大家说一个行业趋势,作为食品,这两年整个市场不是很好。第一个是渠道多元化,电商线上分化对实体店造成影响。第二个是大众降量,特别是疫情过了以后,像粮油类,饮料,酒类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三个是顾客对品质要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也就是顾客对商品需求越来越高,商品配置与顾客需求有很大的差距。第四个,品牌和产品再造。大家说现在各个企业都有自有品牌,不管是在选品上,还是品类贡献度上还不是很大,特别是东来做的啤酒和饮料,大家看到了希望。
食品行业趋势:1、大众降量,白酒、啤酒、饮料、婴童奶粉等从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特别是在地方大部分企业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比如说高端白酒下降比例还是蛮大的。
2、品质升级,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止境,品质提升是趋势性的,想吃的更好、追求美好。
3、消费和渠道变化,消费渠道多元化,作为实体店怎样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好的服务说到底就是商品服务。
4、品牌和商品再造。刚才我讲到精神文化消费的特征越来越显著,大家可以看一下,过年的时候,许昌胖东来超市基本上成为了5A级旅游景点。但是作为地方企业,整个客流今年起的很晚,像过年前雨比较多,雪也比较多,像湖北出现冻雨,很多外出打工人员都回不来,所以导致客流集中时间大幅度缩短。像我们这个企业,今年从腊月28客流才上来,像往年腊月25、26基本上卖场里人满满的。
在2004年,2005年,基本上商品放到货架上直接就卖,这个商品来了以后不用管它,直接都能卖掉。在2015年左右,大家对商品品质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出现了高成本下的高品质。那时候一家企业上了些高端商品,成本是蛮高的,但是销量不怎么样,很多差异化商品出清比例也比较高。
在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们周边一些企业出现了平价过大年,大家把采购成本全部都往下降,并且价格也降下来了,现在趋势是什么呢?就是从低成本下的低品质转化到高成本下高品质,到现在低成本下的高品质,就是说对于商品性价比越来越高,就是说产供销整个链条的优化是当下重点要梳理的一个问题。
今年我给采购开会的时候跟他们讲了一句话。也就是说今年同等成本情况下,我要求今年成本下降3-5个点。为什么要这样讲呢?现在企业供应链也是比较薄弱,中间商也比较多,像代理商基本上就是二批商,三批商,这种情况也存在。但是这种情况,特别是在2024年这种市场行情下,如果我们不去改变供应链的问题,基本上超市没有利润。
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我们学东来以后的心得,包括中间我们在调整过程当中的感悟。
学东来是从去年2月份开始,去年1月9日是春节,过完春节以后,我就带领团队来到胖东来,首先我们去的第一家店是禹州店,然后来了天使城店和生活广场店。当时采购团队是挺震撼的,虽然原来也来过,但是这两年东来商品的调整对我们震撼很大。特别是去年3月份老板跟我们说,我们也加入了联商东来商业研究院的种子班企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对我来说,心里蛮高兴的。为什么高兴呢?就是说我们能够真正接触到东来的工作环节。基本上每月都有一次来东来学习,并且来的人都是店长,采购经理,品类采购。来了以后大家对货架、商品、品类都是照搬,东来有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回去以后,我们也是开分享会,分享完以后回去再跟员工分享,可以说是热火朝天的。为什么热火朝天?因为来东来以后感觉收获比较大,感触也比较深。到最后每一个部门都会做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是什么?就是学习回来以后工作的落地计划。
这个落地计划到真正落地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思想不统一,主要是大家的理念不同。我们老板每天在群里也发东来的企业文化,好的视频,营销手段,但是真正落地的时候大家的思想开始有了一定的波动。
作为采购,把商品采进来很容易,但是商品采进来是不是符合当地消费的习惯?品类结构是不是合理?像营运端来了以后,看到东来的端架陈列比较好,买一些陈列道具,这些东西打出来以后,一个星期过去以后没有下文,大家只是在学商品,在看商品,东来地板多么干净,商品有多好,但是我们没有学到真正的精髓,没法落地。我们每个月都会来,每一次有7天时间学习,每天晚上大家都在讨论,但是真正落地的时候出现思想不统一了。
调整前商品的现状,那时候大家都在追求毛利,特别是到年终的时候,我生鲜毛利提高多少?我食品毛利提高多少?我去年毛利率是20个点,今年毛利率21个点,又上升了1个点。品牌商品就是代表一种品质,我们只占到40%。差异化商品都是三四线品牌和地方特色品牌,它就是利润高,作为采购来说,他们也是愿意做这种商品的。特别是疫情过完以后,大家都感觉到了生意越来越难干,反过来在想东来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虽然有其他的因素,但最关键一点品质是最重要的。
东来哥一直在要求我们每家学员企业一定要注重商品品质,这个品质是最关键的,如果连品质都把控不了,销售和客流不会有提高的,就是有一时提高也只是暂时的,它不会长远的。
这是我们学习之前操作的现状,我们那边竞争很厉害,像中心店周边好想来3家,加上水果超市和其他专业店,加起来不低于10家把我们包围了,靠的是什么?就是价格战。比如一个茄子,你卖9毛他卖8毛,他卖8毛我卖7毛,他卖7毛我卖5毛,到最后他卖3毛8,我卖9分钱,就这样在做。
特别是疫情期间,我们那边小爱联盟秒杀,小程序很多都在做,整个价格体系完全打乱。比如一桶方便面为了拉客流,每天可以出1万份,这1万份卖多少钱呢?正常售价3块钱,他卖5毛钱。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这个价格我们实体店是一点优势都没有的。
还有网红带货,2019年6月份我去临沂市场,当时那儿有一个樱花家纺,那儿的老板跟我说,你们是哪的?我说是泰安的,他就说了一件事,我这儿有一个20岁的小姑娘,她定期每个月都会在这儿拿2000床夏凉被,从4月份开始的,并且整个销量比较高,到最后一看是带货的,并且她拿的价格跟我还一样,也就是说网红带货也占了很大的份额。
今年6月份我当时在杭州出差,接到公司的电话去上饶。去上饶的时候心理也蛮忐忑的。为什么忐忑,我接到的通知是什么呢?就是一种交流,原来每个月学习的时候也会和东来采购团队交流,并且交流时间也挺长,大家问的就是,你这个品牌是怎么操作的,那个品牌是怎么操作的,它的渠道是什么样的,东来的团队基本上毫无保留的跟我们都说了,但是回去以后还是一样,大家对商品还是不懂。
到了嘉百乐调改期间,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定的方向,知道怎么干了。当时在调整万利店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这么大的魄力。走到以后,我们都是干什么?和员工一样,这个货搬下来,再给它搬上去,这个货从仓库拉回来再拉回去,把仓库整理好。干的是什么活?就是这些活。
就是在这期间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这个东西是怎么学的,很简单,很粗暴,就是三四线品牌商品全部都下架,哪怕这一排货架上一个商品都没有,我用其他商品直接填充。没有商品,宁可在那儿空着,也不会摆三四线品牌商品,宁可少卖也不会上三四线品牌。
特别是到上饶第一天晚上,东来哥在酒店给我们开会的时候讲到了嘉百乐面临着一个问题,当时他就讲到商品的问题。商品有三个要素:品质,功能,价格。你只要把这三个做好,把商品合理的配置好,整个商品结构绝对是好的。当时东来哥讲到一句话,在现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一定要保证民生。我们一定要拿50%商品来满足民生生活的需求。再拿50%是追求个性的企业特色,质量好,时尚,实用,价格实惠。
说实话简单吗?挺简单,但是原来我们就是不理解,给你说了一些方法也不知道怎么做。一二线品牌怎么界定?哪些是一二线品牌?为什么有的定义它是四线商品?四线商品为什么有时候比一线品牌还卖得好?其实这就是大家对商品的理解,不就是按照行业销量排行吗?卖好的就是一二线,如果四线卖得也是比较好的,那就是特色商品,包括地方特色的商品。
在万利店调完回来的时候,我们拿出了一家1500㎡的店做了调改,也是很简单粗暴的方式,采购就是把商品全部拉出来看销量,不好的三四线品牌不用留,全部下架。当时我记得粮油调味,到最后剩了10款单品,直接就空了两节,挨个按照功能把商品进行梳理,在这期间收获最大的也是采购。为什么是采购?因为所有商品他都要进行谈判。
比如这个商品我是代销,代销和经销供价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是商品价格在本区域要有一定的优势,首先考虑到的就是成本。如果说我们商品成本高带给顾客的肯定就是售价高。采购用了将近两周时间对所有商品进行了一次谈判。
我们调的是泰安区一家1500㎡的门店,调完以后,今天负责食品采购给我打电话,3月份食品销售提升了27%,毛利提升了30%多,并且毛利率和原来是持平的。说实话,按照以前我们不敢调,真的不敢调,为什么不敢调整?那么多商品,当时把这些商品下架以后,店长说,这些商品怎么弄?他都不知道怎么弄。前期我们采购做了大量的工作,供应商的洽谈,这些环节很重要。
整个调整大体就是由采购主导,首先就是品牌梳理,我们首先要确定现有经营的品牌,哪些是保留的,哪些是淘汰的。一二线品牌,如果是同质化商品该去的也去掉了,数据分析主要是从贡献度,销量额和量这三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当然这个分析也会出现一定的假象,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商品不是正常销售的,有的可能就是一单生意,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个商品作为暂时的商品。
第一个阶段是最痛苦的,为什么痛苦?因为要真正的干活了,三四线品牌有售后商品的直接退货。三四线品牌有些是自采没有售后怎么办?当时在泰安采购食品就靠自己。这些三四线品牌我们和供货商进行沟通,像郑州百荣的,济南一部分商户和他沟通,如果他给我们供的货,我们定义就是三四线品牌,这个品牌我们就是不要了,我们给他提供其他品牌看看有没有,如果有的话,行,这个商品我不要了,但是你可以给我提供其他品牌,但是成本一定要最低价,并且合作方式基本上都是账期,有些供应商账期有15天的,有1个月的,这一块也做了调整,比如说半个月的调到7天,这个由采购来评估,就看商品的成本能够下降多少,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大的贡献度。
这里面还有一些不动销商品,比如说去年进来就没卖的,销量很一般,并且这个品牌性也很强,我们做了21天管理原则,排面可以给它,并且在销售、人员、场景上都会做一定的措施,就看这个商品到底动销不动销。当时我们商品是很多的,它没有足够的面,有的商品只有两个面,当时觉得商品越多越好,商品越多卖的越多,原来是这种思路。但是有些不动销的商品,来了以后没排面,有的时候就要调整排面,在营销和推广上做不到最优化,有可能就导致这个商品不动销。
当时我们那家店不动销商品品牌有20多支,但是通过21天商品管理,基本上都有动销,只有极个别产品动销率比较低,并且它的功能还不缺,所以我们直接给它再延长一点时间。
还有结构性商品,比如说高端的酒,这些一定要有。但是作为标超来说,最主要一点是把库存控制好,价格要求在本区域之内最合理的价格。好的商品品质,如果把这些东西梳理好,整个品类合理了,销售自然而然会好。
特别是调完饮料品类的时候,给营运工作量上增加了很多,特别是周末的时候,这个员工一直在上货,当时这个采购还怀疑,是不是这个员工偷懒,上货不及时。我们问了一下店长,确实在上货,因为店长也在帮他上货,明显感觉到我们梳理出来的商品结构合理了,顾客对商品有感觉,所以动销率接着就上去了。
调整商品期间,这是我们大店的数据,清退的商品食品有2300多支商品,清退了将近30多个品牌。如果我们想把它做的比较合理,让顾客对商品品质能够信任的话就是做好品质。品牌管理说实话很简单的,但是做起来也会很难。我们那边现在基本上就是系统下单,基本上要用3小时时间才能下完整个门店的标品。我们中心店调整后的有效单品数,大店面积在6000多㎡,食品有效单品数是6014。第一家调整的店食品在3000个SKU数。
再就是采购调整的管理动作,第一个是商品清退目录,这个是计划性下发,按照类别下发,下发以后还要考虑供货商的因素,下发到营运,由营运把商品下架退单。第二个是新品牌引进目录,光新品牌引进当时用了将近两周时间,对每个小分类品牌进行梳理。小分类商品配置按照1+1+N原则,就是在便利店或者标超店是一个主力品牌加一个辅助品牌,保证不缺失功能就行。商品引进之前询价,毛利率测算,做出来以后还要看毛利率和原来毛利率到底有多大区别,当时我们测算完的时候应该差了1个多点。通过营采讨论,根据每个小分类把SKU数锁定。
第三个是供应链资源整合。当时出现部分供应商到最后只有3-2支商品在门店进行销售,像这种就会和供应商谈要不要做,价格也能够给我们降下来他可以做,如果价格降不下来,我们也是选择不再做,终止合同。把它转为自采或者再找其他渠道进行合作。这期间供应链优化环节很重要,优化完,一部分供货商合作期间整个激情起来了。为什么起来了?因为合作模式都已经改了,他送到货过来,我们直接陈列完,有些现金采货的可能第二天就可以结算。
那时候人比较少,为了工作像现金直接改成7天账期,这样也容易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今天一个,明天一个,对财务部门整个工作也会带来很大的压力。最主要的是部分商品成本确实下来了,少的基本上3-5个点,有些10来个点,当然我们整个售价也降下来了。
采购管理的动作,商品经营模式的转变最终就是降低成本,合理的定价,利他之心,真诚一些,让顾客愿意来我们这个地方购物,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的实惠。不像原来一样,一个商品刚上市加40个点,50个点,现在基本上都没有。
再有是供应链整合,我们签订了一部分厂家,和厂家合作,这里只针对大的单品。在泰安地区供应链管理是很松懈的,市场很乱。
去年我们谈过一个团购,胡姬花小榨,当时泰安市场供价是150,当时这家供应商也参与了招标会,大家想一下他能供到多少,当时他说出来这个价格的时候,我都懵了,他直接报的是138。当时我们看到这个价格的时候,说实话那个胡姬花小榨卖的好吗?卖的不是很好,主要是鲁花卖的比较好。但是那家企业刚上来一个领导,想看一下这个商品,到最后也没定这个,定的是龙大原浆。
通过这个事我们感觉到很大的一种危机。当时有很多投标的人说,像超市啥的投标那时候最低供价是152,一桶就挣2块钱,并且结账方式应该是两个月以后才结,结果他一下就报了138,当时候我们很震撼,原来这个油的价格成本这么多,就是说这个代理商为了完成任务去冲这个,我觉得这个差距也是太大了。我们当时和泰安这家代理商重新做了谈判,当时就是不愿意降价,我们直接把商品下架了,宁可不卖,找其他厂家进行合作。
再有就是专业,在调整期间提升最高的,对于采购来说就是专业,特别是在思想上能发生很大的转变,就是说自己应该如何怎样去选品?如何去谈判?如何去定价?并且能够把这个商品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原来采购是什么?你要什么价格,抬来了往那一放,你卖吧。现在不一样了,来了以后,定期对商品每个阶段进行跟踪,到底销售的是好不好,哪些店好,哪些店不好,他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再有是陈列方式,这个陈列方式说白了也是销售的方式,这次在调整第一家门店的时候,最大改变就是陈列方式的改变,并且每个小分类主力品牌陈列是什么样的,采购都会在下发单上进行标注,标注完以后采购带着营运一节一节货架进行陈列。
再就是运营管理环节,营运管理动作说实话很简单,但是里面很复杂,为什么很复杂?首先商品下架好下架,但是它涉及到退货,这个要做的细的,要按照供应商分类进行退货,这个工作量是很大。这家店光食品退了一周多时间才退完。
还有单据录入审核,原来验收单价格基本都一样,但这次工作量很大,每个商品的每一个成本都要进行核对。并且导入以后,每天都有上百张验收单需要进行验收。原来保留的一部分商品,整个价格谈判以后直接做个账单就可以,当时新引进这些商品和调整的都要进行验收。光验收单打了将近2周才打完。
当时我们采购和供应商提前打了一个电话,这次整个调整工作量比较大,验收单据有可能要迟一些,其实供货商也理解。他为什么要理解?我们在调整期间,很多供货商都到现场去看,看到底他们怎么改的,这个商品怎么弄的,其实我们调整的过程也是和供货商思想碰撞的过程。如果说光你自己改变,下面供货商不改变,对你的调整也会造成一定的阻碍。最关键的是商品棚格图,这个采购人员有限,是由营运来做的,这个棚格图不是精确的一点,关键是到最后根据陈列实际情况还要进行调整。
这里把调整期的困惑跟大家说一下。首先是毛利率下降。第二个是堆头取消后商品呈现,主推怎么打是一个挑战,也是学习和创新的过程。第三个是SKU缩减以后销售在一个阶段之内不稳定,偶尔比同期高一点,有的时候比同期下降一部分。第四个是新品动销量不突出。当时调完以后,采购去我办公室,一周都去不了一次,那一段时间是一天几次,就是看整个商品的动销。
调整完几个月以后,特别是过完春节,整个调节已经沉淀下来了。首先是商品管理时效高了,这个管理时效是什么呢?采购现在你不用说这个商品这一套货架有多少商品,心里很清楚,并且订单门店不用报他都能知道。再有商品陈列效率高了,把原来三四线品牌和不动销商品清除以后,商品排面合理利用率高了。再有是商品动销率提高了,当时有人说原来SKU数是多少,现在才多少,但是计算以后还是现在高。原来那家食品动销率我们算了一次是78%,调整以后商品动销率达到89%。再有销售和毛利都有所提升,就是说毛利率下降了,为什么毛利会提升?因为商品价格合理了,对顾客来说感觉有品质了,他愿意买了,购买量上去了,所以它的毛利肯定是上升的。
对于顾客来说通道宽了,顾客方便了。商品品质提升了,信任度也提高了。当时在上高店有一个顾客,今年春节初九,因为一个菠菜的问题,给我发了十来条微信,到最后又打电话。说实话,他不是投诉,就是问一下这个菠菜的产地,他对这个菜比较懂,就问一下产地。因为他的老家是泰安的,但是工作单位在四川,就是感觉整个超市比他上次回来完完全全变了,这就是信任的一种力量。有的时候一旦你的商品改变以后,顾客对你卖场的信任度接着就会提起来。
商品功能全了,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虽然说它是一家标超店,但是除了一些大的电器之外,在我们那家店都能买得到。商品的呈现度好了,容易找了。原来顾客要找这个商品,要拿下这个商品,再把这个商品拿下来,已经挤成那种程度。当时调整完以后,整个排面是比较合理了。
因为我们都是做商品的,最后分享东来哥的一句话:好质量超高溢价,低质低价的商品永远不会有未来,只有品质和价格的价值平行、才能让顾客和社会认可,才能创造美好的价值和企业长远的发展。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