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局长 黄海):在去年的整个零售市场中,连锁经营一枝独秀,增长率非常高。尽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下降,但是其中连锁企业零售额的增长幅度明显提高。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最近做了一些调查,上海去年连锁店的销售额首次突破700亿元,占整个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30%,同比增长34.6%。北京连锁企业的增长率也达到30%,占整个零售总额的18.2%。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国家经贸委每年要统计销售前30名的连锁企业,它们的增长幅度更大,去年达到44%左右。而且去年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势头。前年门店数量的增长率明显高于销售总额的增长率,说明平均起来单店销售实际上在下降,这也很正常,开新店的时候一开始总是不太好。但是去年情况有一点变化,前30家企业销售额增长幅度同门店增长幅度大体持平,有些单店销售明显增加,做到了可持续发展,说明连锁企业不光注重店铺数量,还注重店铺的经营质量。
今年的流通工作,要继续推进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专门谈到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连锁经营当然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和温家宝同志都提到了流通工作,所以,就流通工作所处的整个环境而言,应当说今年比去年还要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势。
同时,商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形势也很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在首要地位。消费越多,经济发展越快,也没有什么负面作用,不像一个重大的投资项目如果搞失误了多少钱就没有了。中央明确提出要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这方面还会有一些具体的措施。所以,从宏观的经济来讲,今年有可能创造一个有利于流通产业发展的环境。
如果再讲的话,就是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目标,也是有利于流通产业的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本质是一样的,但是侧重点有区别。我们过去讲建设现代化强国,它的重点可能放在综合国力上面,但是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侧重点要放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上面。这对商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从各个方面来看,今年对流通产业的发展都面临比较好的机遇。
前不久,我们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部分连锁企业座谈会,也请了几个专家、教授发言。其中一个香港大学的教授认为,中国零售企业的资金链存在着致命的、无可救药的问题。他做了很多分析,比如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重,自有资金和债务的比重等等。说明这些企业都是靠短期借贷发展,这个肯定是不行的,这个问题必须重视。
除了连锁企业自身的资金问题外,外资进入的压力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目前外资企业确实是发展速度太快。根据统计,沃尔玛在中国批准开店的数量已经40个了,家乐福被批准开的店也接近40个了。而且最近发现有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大型跨国公司,跟中国的房地产商结成所谓的战略联盟,中国的房地产商到银行贷款建房,建完租给它,甚至有的外商连流动资金也从中国的银行贷款。像这样的问题,带来压力是肯定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给外资企业提供"超国民待遇",这是不对的。去年的下半年,外资企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要高于上半年。外资企业都很清楚,2004年底之前中国零售市场要全面开放,它们都希望在此之前能够占领比较有利的地位。今年来看,很可能比去年还要快。这也是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压力。
另外,这些外国大企业在中国采购,价格压得特别低,成为它们的重要利润源泉,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有个学者根据国外公司发表的财务报表分析,这些大型跨国连锁企业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销售额及利润严重不成比例,中国市场利润很低甚至长期没有利润,这个学者认为这是"零售倾销"。有的合资企业中方也找抱怨跟外商合作了多年,一直亏损,一分钱拿不到,还要不断往里添钱。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研究。
与此同时,就是现在连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规范经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表现在工商关系方面。现在供应商纷纷反映说连锁企业向供应商乱收费,通道费、上架费等等,连商店过生日也要供应商赞助。这个问题如果长此下去,对工商双方都不利。连锁企业现在处于主导地位,但在这个问题上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
还有就是任意降价、打折的问题。国家计委作为价格主管部门,已经明确提出有权对严重违规企业停业整顿,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查处。按照计委这个做法,前一段时间我们的很多超市都可能被列为停业整顿的范围。规范经营的问题不能解决的话,也会影响我们企业的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增长9%。要完成这个任务,应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寄希望于连锁企业,希望能够拉动销售增长更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