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商业网点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 联商网 2004-02-03 14:08 (2003-2005) 为把沈阳建成为"东北购物天堂",按照《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沈阳市商品流通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国家经贸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基本现状 截止2002年末,我市共有商业网点12万个,平均每千人拥有16.6个。单体营业面积在5000M2以上的大型零售商厦46个,其中:1万M2以上大型零售卖场29个,5000M2以上大型超市18个,年销售额超亿元大型零售企业14个;各类商品市场510处。其中,消费品市场397处,生产资料市场113处;超十亿元市场13处,超亿元市场60处,年交易额812亿元。饮食服务业网点4万个,其中:5000M2以上饮服网点120多个,风味名店41户,星级酒店105 家;较规范的连锁企业278家,连锁门店2500个。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95亿元。 流通产业的壮大,有力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701.2亿元,占全市GDP的50.1%,并连续五年超过第二产业。五爱小商品市场、中国电脑软件城、东北通讯市场等规模大、档次高、形象好的量级市场的兴起,扩大了我市商品市场的吸纳、辐射功能;中兴沈阳商业大厦、沈阳商业城、新世界百货、联营公司等大型商厦的崛起,树立了沈阳零售商业的形象;皇朝万豪酒店、绿岛森林公园、商贸饭店等一批星级酒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老边饺子、小土豆、小背篓等餐饮连锁店进入了全国餐饮百强行列;家乐福、沃尔玛、乐购等大型综合超市为代表的新型业态的出现,提高了沈阳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我市商业网点的建设发展,对拉动经济、安置就业、满足需求、增加财政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规划滞后、调控不力、新兴业态比重小、单体规模不大和低、散、乱、重等问题,与"东北购物天堂"的目标定位相比,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东北购物天堂"和把商贸流通业培育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以及商圈优势,科学规划设施布局,合理调整行业结构,扩大开放,丰富业态,便民利民,提升、强化整体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商贸流通业由传统向现代跨越,构建沈阳现代商贸流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必须基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并适度超前。 2.科学布局与合理分工相结合。科学布局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网络体系,根据城市空心化的发展趋势和业态特点,使市场与商场、批发与零售在空间上科学布局,经营上合理分工,选项上突出特色,错位经营,防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3.新建与调整相结合。坚持适度调控商业设施的总量规模,新建商业设施重点放在新型商业业态的发展上,现有商业设施重点进行行业、业态、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整体提高商业设施现代化水平。 4.便民利民与美化环境相结合。商业设施布局、建设要"高中低"档并举,"大中小"型兼容,既做到便民利民,又要防止随处设门市、遍地开网点,充分考虑交通、环境影响,使流通与交通共畅,市容与繁荣并举。 三、发展目标 按照把我市建成现代化、区域性商贸中心的要求,到2005年底,我市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发展要实现四大奋斗目标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市场成交额达到"双千亿"的主要预测经济指标。即: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商业区街体系。全市初步形成中心商贸区、区域商业区、社区商服中心三个层次的流通网络体系。商业网点经营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0万M2.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2%以上的速度递增,实现1000亿元。 基本形成布局清晰、分工明确、辐射力强的商品市场体系。全市商品市场年交易额超亿元的达到70处,其中:超50亿元的2处,超100亿元的2处;商品市场营业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0万M2;商品市场年交易额以8%的速度递增,实现1000亿元;商品外销量突破60%.基本形成业态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加快设施建设步伐,整合社会商业资源,发挥商业资本的规模效益,重点建设购物中心、综合超市、生鲜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使其成为城市形象的亮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型业态销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以上,基本形成储运专业化、流程标准化、管理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整合与改造传统企业,加快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企业的建设步伐,构架以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专业配送中心为主体的现代商业物流配送体系。 四、总体布局 为实现上述目标,按照城内建设发展现代化商业区街和新型商业业态,城郊开发培育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城外开拓发展农村市场和外埠市场的基本思路,建设一带(环城批发市场带)、三区(中心商贸区、区域商业区、社区商服区)、四类重点项目(新型业态项目;特色商业街项目;商业物流项目;现代服务项目),打造三条十里商贸产业带,形成以展示东北"购物天堂"魅力的沈阳商业"金三角"为标志的流通产业新格局。 (一)建设六大市场组团,形成环城批发市场带按照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定位要求,在二、三环之间,通过开发调整,形成六大批发市场组团,使其逐步成为一条环城批发市场带,拓展沈阳中心市场的吸纳、辐射功能。 1.西部:规划建设以服务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组团。规划区域:以二环路为中心,沿北一路、保工街布局。在培育沈阳钢材中心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设通用机械设备、油漆涂料、医药、化工等5处生产资料市场,形成以沈阳钢材批发市场为龙头的西部市场组团。 2.西南部:规划建设以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组团。规划区域:二、三环路之间、沈辽西路以西。在培育沈阳水产批发市场、沈阳农业生产资料中心批发市场、张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建设禽类产品交易市场、绿色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等5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以沈阳水产批发市场为龙头的西南部市场组团。 3.西北部:规划建设以服务于乡镇企业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组团。规划区域:以二环路为中心,沿昆山西路延长线-丁香路两侧布局。重点培育东北机动车配件市场、沈阳废旧金属市场、沈阳旧机动车市场,建设五金工具市场等,形成以东北机动车配件市场为龙头的西北部市场组团。 4.东南部:规划建设以服务于专业村镇、新城示范区的工业品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组团。规划区域:以二环路为中心,东起长青街、西至南塔街。在培育完善中国鞋城、东北日杂市场、东北摩托车及配件市场、沈阳电子市场、长青家具城等现有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闲置场地,建设皮革鞋料市场、箱包批发市场等5处工业品批发市场,形成以中国鞋城为龙头的东南部市场组团。 5.东部:规划建设以服务于东部山区、北部农业综合开发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组团。规划区域:以二环路为中心,沿东贸路两侧布局。在培育沈阳果品中心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设苗木交易中心、畜牧产品批发市场、林产品批发市场、种子市场等6处批发市场,形成以沈阳果品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的东部市场组团。 6、东北部:规划建设以服务于沈海工业园的建筑材料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组团。规划区域:沿观泉路、东望街两侧布局。重点培育东北陶瓷城、新型建材城、望花木材市场、沈阳竹木中心批发市场等,形成以东北陶瓷城为龙头的东北部市场组团。 市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批发市场,对现有重、散、小、乱的批发市场,采取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进行重组联合,批发功能逐步向二环以外转移。 商品市场培育发展总的方向是:合理布局、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业态、扩大规模、增强对外集聚辐射功能。对占道经营的市场予以彻底取缔。 郊区、县(市)要结合本地实际规划建设商品市场,充分发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基地优势,开办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重点扶持开办土特产品、畜牧产品、农副产品等产地型和集散地型专业批发市场,以牵引和拉动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建设中心、区域、社区三级商业区街,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体系按照中心商贸区、区域商业区和社区商服中心三个层次构架商业区街网络,重点提升中心商贸区的现代化水平,逐步通过南展北拓、东延西进,使太原商贸区与西塔韩国风情街、北市商贸区、长江商贸区连成一体;使中街商贸区与西关伊斯兰风情街、北站金融商贸区连成一体;结合开发浑河两岸,沿河建设特色美食区、购物休闲区、文化游乐区、中介服务区,围绕城市中央走廊和生态轴,在城市中心区形成三条十里商贸产业带,打造享誉国内、展示购物天堂魅力的沈阳商业"金三角". 1.提升现代化水平,规划建设七大中心商贸区 全市规划布局中街、太原、北站三个主中心商贸区;长江、铁西、北市、浑河四个副中心商贸区。 中心商贸区的建设要发挥各自优势,突出特色,开发重点项目,调整业态结构,延伸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功能,完善配套环境,形成集聚与示范效应。 中街商贸区。规划范围:以中街步行街为核心,东起小什字街、西至西顺城街、北起北中街、南至沈阳路,由中街现代商贸区,北中街国际商务区,沈阳路清代文化旅游区,正阳街娱乐、休闲消费带,朝阳街商业、餐饮、服务带,中心街文化景观带组成。功能定位:在保护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前提下,融传统文脉与现代商业于一体,突出文化、观光、旅游和购物的特点,形成特色鲜明的东北商业第一街。规划期内重点实施:中街商贸区的环境交通改造;恢复修缮金利来、鹏达、二百、东风四座标志性传统建筑;开发建设北中街、南中街;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丰富业态、提升档次,拓展功能,结合地铁建设,扩大立体化利用空间。 太原商贸区。规划范围:以太原街、中华路为核心,东起南京街、西至胜利大街、南起民主路、北至中山路,由太原步行街、中华路商业街、中山路日俄景观街、美术牌匾街、体育用品街、南一风味美食街、开明商业街等组成。功能定位:突出高档、精品、星级和时尚特色,成为展示沈阳现代化商业发展水平的窗口。规划期内重点实施:对太原街、中华路进行美化、亮化;提升站前地下广场、中华路地下通道的档次,增设滚梯;建设、改造站前广场、民主广场、中兴广场、黄金广场等休闲广场,靓化中兴大厦、商鼎大厦、三和大厦、黄金大厦、腾龙大厦、置力大厦等周边环境,形成繁华商业、提升商务、彰显现代商厦视觉冲击的震撼效应,整体置换、改造太原街旧有建筑,建设高档、现代化的商业设施和新型业态,营造新潮、现代、时尚、典雅的商业氛围。 北站金融商贸区。规划范围:东起敬宾街、西至北京街、北起站前路、南至惠工广场。功能定位:适应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体现国际化城市金融、商贸、信息中心功能的现代金融商贸区。规划期内,以重点建设项目为龙头,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东北世贸中心、东北金融中心、东北国际投资商务活动中心等商贸设施标志性建筑;改造地下时尚精品商城,建设财富中心、希尔顿饭店等。充分展示沈阳现代化国际化的都市风采。 长江商贸区。规划范围:北起泰山路、南至华山路,沿长江街两侧布局,并向长江街以东延伸。功能定位:发挥皇姑区文化教育事业发达的优势,突出科技文化特色,建设集文化、科技传播、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中心商贸区。规划期内,南段重点开发培育餐饮娱乐业;中段重点开发培育商业;北段重点开发培育科技文化业。 铁西商贸区。结合铁西工业区总体改造,其规划范围:以建设大路为轴心向南北延伸,由小六路餐饮街、兴顺商业街、兴华三产商贸街等组成"H"型布局。功能定位:以服务于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集研发、制造、商贸为一体的中心商贸区。规划期内重点实施:在建设大路以南改造建设兴顺商业步行街、兴华三产科技街、小六路风味餐饮街;在建设大路以北建设会展中心、兴华现代商贸生活区,工业景观街及物流配送园区。 北市商贸区。规划范围:东起北三经街,西至南京街,南起市府大路,北至总站路。功能定位:结合北市地区总体改造,全面拓展商业功能,提升沈阳民俗文化品位,建设集购物、餐饮、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保持与实胜寺、锡伯族家庙等传统文化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并具有浓郁关东民俗特色的中心商贸区。规划期内重点实施:建设北市购物中心,改造现有北市百货大楼,建设汇集传统老字号的关东"老街",突出以皇寺、锡伯族家庙为标志,再现昔日盛京八景"晨钟暮鼓"的历史画卷。 浑河商贸区。规划范围:东起富民街,西至机场高速公路,北起浦东路(暂定),南至浑河大道(暂定)。功能定位:围绕开发沈阳浑南、建设沈阳浦东的战略目标,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型商贸区。规划期内,重点布局现代购物中心、科技学术交流中心、星级酒店、大型超市、国际金融大厦、国际贸易大厦等现代化商贸设施,结合浑河开发,沿浑河两岸10里长堤建设特色美食区、购物休闲区、文化游乐区、中介服务区,形成都市休闲文化景观带,展示沈阳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新形象。 2、合理配置资源,规划建设14个区域商业区 区域商业区以服务于本地区居民消费为主,兼有一定的集聚辐射功能,每个商业区要以商厦和超市为龙头,配套发展专卖店、专业店、连锁店、餐饮店,适度配置文化、娱乐、服务设施,合理摆布业种、业态,错位经营,形成区域性商业中心。规划期内,在市区重点规划布局14个区域商业区:龙江商业区。位于皇姑区东部,以五一商场为主体,以沈阳北站北出口为依托,沿黑龙江街、宁山路布局。配套建设风味街、超级市场、酒店宾馆,形成皇姑区东部商业区。 寿泉商业区。位于皇姑区西部,结合西部棚户区改造,沿华山路、淮河街布局。建设以华山超市、华泰商业广场、韩国民俗街为核心的商服设施,形成皇姑区西部商业区。 三台子商业区。位于皇姑区北部,围绕沈阳北部大学城规划,建设与之配套的区域商业区。 兴工商业区。结合铁西区总体改造、西货场搬迁、南站开设西出口,规划布局在兴工街。重点规划兴工多功能购物中心、商贸宾馆等,形成铁西区东部商业区。 工人村商业区。结合工人村总体改造,规划建设工人村超市、重工市场,配套建设沿街式商服网点,形成铁西区中部工人村商业区。 滑翔商业区。规划沿滑翔路、凌空二街布局。完善惠盛隆俱乐部、滑翔游乐场、餐饮娱乐街、金辉宾馆等商业设施,进一步提高档次、拓展功能,引入新兴业态,营造浓郁商业氛围,形成铁西区南部商业区。 吉样商业区。结合棚户区改造,规划沿洮昌路步行商业街两侧布局。加快招商步伐,全面启动临街商服网点,形成区域商业区。 二零四地区商业区。位于大东区东部大型工矿企业生活区,规划沿东陵西路、地坛街布局。重点建设大型超市、综合商场、改造文化官、体育场、文化广场,形成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建身、服务为一体、配套齐全的区域商业区。 小南商业区。沈河区传统的商业区。规划沿热闹路、小南街周边布局,以五爱服装城、客来多购物广场、欧陆特色"吧士"街为主体,形成多功能区域商业区。 南市场商业区。和平区传统的商业区。规划沿十一纬路、十三纬路布局。提升南市百货、皇城饭店、广厦宾馆、东北炊具城、炊具广场的档次、规模,形成区域商业区。 南塔商业区。东陵区发展较早的商业区。规划沿南塔街、文翠路布局,面向南塔、丰乐、泉源、长青等住宅小区,形成区域商业区。 望花商业区。规划沿观泉路布局,开发建设区域商业区。重点建设大型超市、多功能购物中心及服务设施。形成面向望花、上园居住区和为上园工业园区服务的区域商业区。 黄海路商业区。规划沿黄海路布局,以东湖市场、金海岸酒店等为基础,规划建设较大型的超市、购物中心等设施,形成于洪区一处功能较全的区域商业区。 崇山东路商业区。依托长客总站,规划沿崇山东路布局。以省工会大厦、柳湖饭店、崇东市场为基础,改造现有商业设施,建设超市,形成面向北塔、崇山东路住宅小区服务的区域商业区。 3、适应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要求,规划建设150个社区商服中心。 以社区商服中心为重点,因地制宜,采取沿街式、组团式、会所式等模式构建新型社区商服区。规划期内,全市形成150个社区商服中心。 社区商服中心重点发展生鲜超市、便利店、餐饮店、美容美发店、洗染店、药店、维修店、旧物回收站及家政服务等,引导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在社区开设连锁店、分销网络,改造"夫妻店"为24小时便利店,推动"放心食品"、"绿色消费"、"早餐工程"走进千家万户,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就近方便、物美价廉、服务多样的社区商业。 新民、辽中、康平、法库、新城子、苏家屯等郊区、县(市)要制定沈阳副城、县(市)镇所在地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按产业特色型、交通枢纽型、旅游观光型、现代居住型发展模式,形成各自的布局结构和业态结构。中心城镇要形成一条有一定规模的示范商业街,有条件的要逐步按步行街改造,打造城镇亮点。同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农村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 (三)适应流通新变化,培育发展特色商业街 完善业态结构,扩大专业经营的容量和水平,体现区域、文化、人文环境等特色,积极培育特色商业街。全市重点建设十大特色商业街: 沈阳路清代文化街 以中街商贸区为依托,布局在沈阳路,东起抚近门、西至怀远门。突出以沈阳故宫为标志的观光旅游特色。以故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在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基础上,深度开发建设具有浓厚商业文化氛围的特色专业店,把沈阳路建设成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古典皇宫建筑风格的文化旅游特色商业街。 西关伊斯兰风情街 以沈阳西关回族居住区为依托,布局在奉天街北段,突出以清真寺为标志的伊斯兰风俗特点和建筑风格,集商贸、餐饮、文化、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使之成为造型新颖、独具魅力的伊斯兰风情街。 北市关东老街 依托北市场商贸区,布局在皇寺路南,保持与实胜寺、锡伯族家庙等传统文化建筑风格和谐统一,恢复建设老字号,突出老榆树、老故事、老井盖等文化景观,使之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具有浓郁关东民俗特色的商业老街。 西塔韩国风情街 依托沈阳西塔朝鲜族居住区,布局在西塔街、延边街。以西塔为标志,突出朝鲜族文化风情特色,按照鲜族风格和装饰格调进行整体改造,增加大型购物、高档酒店、餐饮娱乐等配套功能,使之成为国际知名、鲜族人聚集最多、规模最大的"韩国风情区".东陵路汽车博览专卖街 依托沈海汽车工业园区,布局在东陵路。以汽车展示、维修、服务的专卖店为主体,汇集名车、名厂、名店,形成规模,拉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欧陆特色"吧市"街 依托小南天主教堂标志性建筑,布局在南乐郊路。突出欧陆文化风俗,建成汇集酒吧、清吧、陶吧、氧吧、网吧、音乐吧、玩具吧等的特色街。 三好电脑科技街 布局在三好街。充分发挥"中国电脑软件城"的品牌影响,形成集电脑软硬件产品交易、信息咨询、科研成果交流、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电脑科技城。 展览馆咖啡酒吧街 依托鲁迅美术学院,布局在彩塔街。汇集风格炯异的各种咖啡屋、酒吧,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形成高雅、时尚、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文化街。 小北通讯器材专卖街 依托东北通讯器材市场,布局在小北关街。集通讯器材新产品展示、销售、售后服务功能于一体,汇集知名厂家、知名品牌的专卖店、专业店、专营店,形成独具特色与规模的通讯器材专卖街。 北三路工业文化景观街 依托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布局在兴工街、北三路至重工街,建成具有沈阳工业文化旅游特色的集商贸、会展、观光、娱乐和文化为一体的都市工业景观带,成为全国第一条现代工贸景观街。 (四)全面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现代商贸设施 以商贸重点项目为龙头,组建商贸流通业的"航空母舰"、"联合舰队",积极发展各类新兴业态,加速我市传统流通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打造城市亮点,培育经济增长点。 1.重点发展多功能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兴业态 规划的原则是:在沈阳的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及中街、太原街、北市中心商贸区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发展。 建设一座现代化超级购物中心(SHOPPING MAAL): 选址在:沈阳市东部大东区上园地区。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开发建设。一座集大型百货、大型超市、家居广场、餐饮、休闲、娱乐、影视于一体,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级购物中心。 建设6座大型购物中心: 兴隆大家庭:选址在中街商贸区。改造原东亚广场,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 万达商业广场:选址在太原商贸区。建设以太平洋百货、沃尔玛超市、欧倍德超市三大主力店为核心的大型购物中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北市购物中心:选址在北市商贸区,规划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浑南万国商城:选址在浑南商贸区,规划建筑面积11 万平方米。 皇姑购物中心:选址在皇姑区长江北街,三台子-四台子地区,规划建筑面积10平方米。 铁西购物中心:选址在铁西新区。规划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建设十五家大型综合超市: 规划建设大型综合超市的原则是:一环路以内适度控制,一、二环路之间适度发展,二、三环路之间鼓励发展。按大约20万人口或3公里半径商圈配置一个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超市的标准,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建设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规划期内,全市规划总量控制在30-35家。 规划选址重点地区:吉样地区、204地区、长江街地区、寿泉地区、五里河地区、大南地区、南湖地区、崇山东路地区、于洪南李地区、西站地区、兴工地区、霁虹地区、八家子地区、沈辽东路地区、浑南新区居住区。 结合建设社区商业,发展连锁经营的超市、便利店。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的生鲜超市、24小时便利店,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向餐饮、美容美发、医药、维修、家政等领域发展,并使之逐步成为社区商业的主导业态。 2、建设3座现代会展中心 以把沈阳建设成为区域性会展中心为目标,依托沈阳区位优势和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商贸等产业优势,完善会展设施,重点建设3座现代会展中心,打造国内、国际品牌展会。 沈阳装备制造业博览中心。规划选址在铁西区沈阳冶炼厂原址,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沈阳国际科技学术交流中心。规划选址在浑河商贸区,建筑面积 3O万平方米。 沈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规划选址在沈河区城市中央走廊地区,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 3、建设7座星级酒店宾馆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沈阳对外开放的接待能力,拉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期内,全市星级酒店宾馆总量发展到100家。重点规划建设7座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宾馆。选址在:北站金融商贸区(希尔顿酒店);太原商贸区(香格里拉饭店);沈河区(新恒基酒店);大东区(黎明宾馆);浑河商贸区;北市商贸区;长江商贸区。 (五)培育现代物流产业,构筑多功能物流园区 着眼于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以建设北方的现代物流港城市为目标,构建以大型物流园区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性物流配送企业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 以二、三环周边为重点发展区域,建设苏家屯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铁西、张士、沈海、孤家子、北站、桃仙、浑南、小韩屯八大物流中心。 逐步培育西北部铁西装备制造物流园区、东部沈海汽车业物流园区、西部张士综合物流园区,使之与苏家屯综合物流园区一起,形成服务产业、行业各异的四大物流园区。 重点培育30个现代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整合物流资源,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上下游企业延伸,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系统。 五、工作措施 (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强化沈阳市商品市场规划委员会规划、审批、宏观调控职能,各区、县(市)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商业网点建设发展规划要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各区、县(市)要按本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制定本地区商业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并具体组织实施。制定《沈阳市商品市场管理办法》、《沈阳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强化规划的导向性、约束性。实行商业投资导向公告制度、大型商业设施听政制度、商业项目用地招投标制度。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二)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调整流通产业布局,优化流通企业结构,搞好体制创新、功能创新、管理创新。以资产、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展企业集团、连锁集团。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资本多元化,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投资项目,集团式开发建设的原则,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商业设施建设。 (三)发挥科技先导作用 瞄准国际国内先进城市水平,通过商业设施改造建设,发展购物中心、超级市场、折扣店、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精品店等现代商业业态。提高商业企业科技含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视电话购物、网络采购、电子结算等,实现流通方式、管理方法的变革。 (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适应入世要求,积极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国际著名公司、知名企业、金融资本,盘活闲置资产,进行战略性重组。借鉴现代化商业理念、管理模式、经营策略,提高商业现代化水平。支持企业在国内外开店设点,打入国际采购集团,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与巨人同行,提高商业整体竞争力、辐射力。 (五)强化特色差异经营 商业区街的建设改造,要向特色化经营方向发展。中心商贸区、特色商业街要发掘历史积淀,弘扬文化内涵,突出建筑风格,彰显各自特色,代表沈阳形象。区域商业区要细分市场,确定各自功能定位和目标顾客,突出为本地区消费者服务的特色。社区商业建设要以人为本,融入现代生活居住理念,突出配套服务特色。商业设施之间,要在目标顾客、业态选择、建筑规模、商品定位、诚信经营、管理模式、价格策略等方面体现特色,实行错位经营,避免重复建设、千店一面。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