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之惑
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和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将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若交易完成,汇源果汁将撤销上市地位。
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网上引起了人们的争论,新浪网围绕“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作了一个专题调查,有35万人参加投票,28万人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占投票总数的79%。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是又一个民族品牌的消亡,让人感到痛惜。
面对网上的一片声讨之声,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在沉默了数日之后,于9月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次事件做出回应。以下是对人们提出的疑问所朱新礼作出的解答。
问题一:为什么要卖汇源?
可口可乐是全球最大软饮料制造商,在中国,可口可乐约70%~80%的收入来自碳酸饮料,然而近几年碳酸饮料的市场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碳酸饮料逐年上升。虽然可口可乐也开发了“美汁源”等果汁饮料,但销量仍不敌国内品牌。据有关资料显示,汇源果汁的百分之百纯果汁占据了中国46%的纯果汁市场份额。同时,浓缩汁、水果原浆和果汁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汇源果汁是中国最大的果汁出口企业。
在果汁市场领域,可口可乐短时期内很难与国内品牌相抗衡,所以可口可乐只有借助强大的资本力量,采取并购的方式来消灭竞争对手占领市场。对于朱新礼的做法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汇源果汁销售情况良好,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什么要在一个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把它卖掉呢?
猜测之一:出现经营困难
观点: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果汁行业的毛利率下降了至少10%。”,资本力量薄弱一直都是民族品牌的一大软肋,尤其在遭遇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整体上升的大风大浪时,这一劣势便表现得更加明显,导致产品质量、企业效益等各方面都没办法和国际大资本抗衡,最后只能靠出卖自己的无形资产来维持企业继续运转。那么汇源果汁是否出现了经营困难呢?
朱新礼:中国的果汁产品价格,在世界上都是高的,毛利也是高的。在美国一升果汁的价格也就是一美元,一美元大家知道是7元人民币。在欧洲,德国、法国、意大利,一升的果汁一欧元。也就是10块,11块,12块的价格。但在中国,你们买百分之百果汁的时候,都是10块钱,12块钱,14块钱。所以这次果汁饮料这块我们降价了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中高果汁,百分之百果汁,我们准备下一次再降百分之十到三十,这里边我们还有足够的空间,提高运营的效率降低成本,施惠于消费者,所以这个是没有什么压力的。
如朱新礼所说汇源果汁的经营并没有出现问题,他卖掉汇源不是这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了阻碍。
猜测之二:受达能捆绑协议胁迫
观点:有报道称“在此次可口可乐收购之前,法国高盛积极斡旋,达能、华平基金和朱新礼签定了一份股权转让备忘录,按照备忘录,三方将一起捆绑转让股份。在对方报价之后,三方一致行动,当有一方反悔,反悔方必须承担相应损失。如可口可乐报价12.20港元,如果一方不同意,就要补偿差价。这将是一个巨额数字,而就是这条惩罚性条款,让朱新礼最后在收购协议上签了字。”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朱新礼:如果说有一个重大的商业行为,有一个重大的决定的话,肯定跟这个股东要去商量,要股东达成一致才行。这样算不上什么叫无奈吧。我想在目前讲民主,讲权利,讲平等的时候,我不可能无奈,我觉得还是情愿吧。
按照朱新礼说法的转让股份确实需要与股东沟通,但不存在胁迫,换而言之,把汇源卖给可口可乐是他自愿的。
猜测之三:企业内部存在帮派斗争
观点:有报道汇源果汁内部一直存在“山东帮”与“非山东帮”的斗争,近年10名副总离职,并称汇源果汁家族式管理问题严重,数量众多的亲属介入到管理层。
朱新礼:还有人说什么山东帮,今年走了十个副总裁,是让我开掉三个高层的,都是山东人。再有的副总裁,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台湾人、香港人,我看了看,是九位总监,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市场总监,什么总监,全没有一个山东人。所以说我们有些媒体别道听途说。但是如果是山东人,今天我不忌讳,如果山东人确实行,我首先用山东人。我的原则是,内不避亲,外不避仇。
朱新礼说汇源并不是家族式管理,在否定了人们的诸多猜测之后,关于为什么卖汇源,朱新礼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
朱新礼:这本身是个很简单的市场行为,企业家他的前提就是商人,商人必须按照商业规律商业原则去办事。200 4年达能赶到没上市以前,不卖,现在卖,为什么呢?价钱好。你搞企业,价钱好的时候你都不知道卖,你还叫企业吗?我历来说企业确确实实需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为什么呢?这是市场行为,你算得帐要去做,算不得帐你不要去做。
按照朱新礼的说法,卖猪是市场行为,划得来就做,划不来就不做,那么汇源是否被贱卖了呢?
问题二:汇源是否贱卖?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给出的价格是每股12.2港元,这一报价是汇源果汁9月2日收盘价4.14港元的近三倍。朱新礼持股41.53%,交易完成后他将坐收74亿港元。
对于可口可乐的溢价收购有人认为汇源果汁卖出了一个好价钱,也有人认为它的收购价格并不高。汇源果汁是中国纯果汁第一品牌,从成长性看,其2007年纯利润比2006年增长189%。在这笔交易中可口可乐是买到了便宜货,24 亿美元对于可口可乐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买到一个庞大的中国市场却极难估价。”
朱新礼:可口可乐不是傻瓜,它后面有一大帮智囊团,它敢拿出25亿美金在中国投资,首先说明了它看好这个企业,看好中国的政策,看好了中国政府对未来的投资环境,它把25亿美金砸在中国,汇源拿到美国去不值钱,但是只有在中国 14亿消费者中间才值钱,它把25亿美金拿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怕什么?
朱新礼觉得这是一笔双赢的买卖,但也有人认为,可口可乐不是花179.2亿港元买汇源这个名,买的是汇源公司。那么可口可乐买到汇源公司以后,汇源这个品牌是否会消失呢?
问题三:汇源品牌是否会消亡?
汇源果汁是中国最大的果蔬汁生产商,在所有果汁品牌中市场占有率第一。 “汇源”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它的品牌价值不容置疑。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能否继续保留这一品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于这个问题,可口可乐公司表示,将保留汇源品牌和其现有业务运营模式。但更多的人对此还是存有疑虑,在碳酸饮料日益被人抛弃的情况下,可口可乐看重中的是汇源果汁的市场和渠道,一旦占据果汁市场,汇源就会遭到雪藏。
朱新礼:汇源是画了一个句号,但是汇源的品牌继续在中国,这是有言在先的。我有一个讲话,品牌不应该有国界,不应该分荣辱,它是为人类服务的,蒙古民歌只能蒙古人唱吗?沂蒙山小调陕西人不能听吗?我还是说这显示了一个人的自信,一个国家的自信的问题。为什么非要打上一个民族品牌呢?我认为我们还是要有底气,要把它看作就是一个商业行为,不要打上太多的民族的色彩,特别是中国现在是开放的时代,开放才能发展。我们中国人不傻,中国政府不傻,我们不能去关门,不能大喊民族,大喊民族,我们就是开放给美国人看看又怎么样了?谁说卖了个企业汇源就是卖国啊?要把它搬到美国去才叫卖国呢。它是把钱砸在中国,960万土地上。
品牌之惑
以上我们看到的都是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对人们提出的诸多疑问所作出的回答。然而他的这番言论并没有平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所引起的争议,反而促使这场关于“民族品牌”的讨论越来越激烈。
论点一:民族品牌消亡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一些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这些民族品牌有的被雪藏起来,最终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没有消失的,也有不少市场份额萎缩,不复当年之勇。
美加净: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
中华牙膏: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 “中华”牙膏,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
乐百氏: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
小护士:法国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5年后的今天,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
大宝: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至此,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观点:
正方:企业正常的并购,有助于促进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环境,在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才能更健康。
反方:在全球化市场下,品牌的力量加资本的力量将所向披靡。然而这对中国的民族品牌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中国民族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主持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消息公布以后,随着事件的发展和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到此次收购案背后的一些深层次思考,今天我们请到两位专家,一位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跨国公司研究室的副主任张金杰,还有一位是中国品牌成长专家李志起。
主持人:大家在网上投票,很多网友反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公司,其中一个主要的论点就是这样一个并购意味着中国又有民族品牌的消亡,不知道两位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张先生。
张金杰: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品牌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一个国家、由消费者,包括像地方政府培养起来的这种品牌。所以这种品牌我觉得就是民族品牌,我们有这种责任、情感,需要保护它。比如说百年老字号的品牌,假如这些品牌消亡,我们感情会更加接受不了,所以我感觉,我们有想法还是可以理解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支持大部分网友这样的观点,就是可口可乐并购了汇源,意味着中国又有一个民族品牌消亡了。
张金杰:对,没错是这样的。
主持人:李先生呢?
李志起:我个人觉得民族品牌这个问题本身是非常模糊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观点来讲,品牌无国界,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很多世界品牌在收购以后或者被兼并以后命运发生改变,比如说英国的劳斯莱斯应该是英国的,但是被德国买去了,我们很难说这个品牌是英国的还是德国的,汇源发源地应该是在我们中国,但是现在我们也很难去衡量它是不是就是纯粹的本土品牌。
另外注册地背后股东的构成,其实都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概念了。那么在这样一个收购的行为当中,我觉得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的行为,我们不应该把它解读成带有太强的民族情绪,或者带一些政治色彩,这样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
主持人:现在汇源果汁在中国饮料界行业尤其是果汁界行业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而且它本身也是中国自主成长起来的一个果汁品牌,这样的收购不意味着把中国一个果汁饮料的品牌被国际化或者被国际公司给并购成为它的子品牌了吗?
张金杰:在我们看来饮料行业是市场化程度特别高的行业,很多其他品牌我们很难说它是不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品牌,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饮料行业,包括娃哈哈、蒙牛、康师傅统一等等,都是在中国市场上长大的,但是你却很难断定它是一个地道的民族品牌。
主持人:那您认为汇源果汁就不能定性为民族品牌?
李志起:对,我觉得民族品牌的标准和定义是值得我们大家去商榷的。
主持人:张主任同意李先生的看法吗?
张金杰:我对李老师的观点有点想法,我想如果说在国际上知道汇源果汁的,人家马上就会说是中国品牌,所谓说民族品牌还是说在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地区诞生的品牌,比如我经常去超市,或者我坐飞机,我知道汇源果汁是中国的,我要喝可口可乐我知道它不是中国的,它肯定是美国的。我想我还不太承认无国界品牌,比如说像诺基亚,我知道是芬兰的,可口可乐,麦当劳是美国的,怎么说无国界呢,奔驰并购了克莱斯勒,但我们知道它的母公司奔驰应该是在德国。
主持人:其实我想从普通消费者来讲,可能也认同张主任的说法,提起汇源果汁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企业,中国品牌,如果被可口可乐并购了,大家认为被美国公司收购了,成为了美国品牌,是这样的吗?
张金杰:是这样的,如果说我看到一些报道,说汇源果汁被可口可乐收购以后,保持他的品牌,留汇源果汁这个牌子,但是我觉得像这种牌子留不留对我们中国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它已经不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了。
李志起:汇源果汁确实是诞生在中国,我们认为这个品牌是带有一定民族情感在里面。但是就这个行业而言,就饮料行业的规律和发展的趋势来看,在全球范围的整合也好,兼并也好,确实是大势所趋的行业,我们如果过分地强调它的民族性、强调它的本土性的话,它可能会影响我们对饮料行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在这两个问题之间,我们和我们的消费者可能要理智一点去看,做一个正确的抉择,我们是宁愿看到汇源放在我们中国手里没有做好呢?我们还是去把它放在一个国外公司里面,让它最后有可能给我们提供更加物美价廉的好产品,那么我觉得这里面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
论点二:民族品牌保护论
美国《商业周刊》每年都会评选“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但中国品牌的身影从未在这里出现过。在不久前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以247席几乎占据了其中的一半,而我国却仅仅有15个入选。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世界第三大出口国的地位,“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是中国品牌格局的现状。
观点:
正方:在外资并购上,我们不能过多地以“民族”眼光看问题。中国很多企业和品牌,在“民族”大旗下走向没落,这不是空有口号就能阻挡的。在企业和品牌的发展上,民族的感性情绪应该让位于理性的商业规律。
反方:在一定意义上看,民族品牌也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就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民族品牌的中国经济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主持人:张主任您能概要给我们讲一下,像我们保护民族品牌,除了我们情感上的需要之外,对于我们产业发展有什么切实的意义吗?
张金杰:一个品牌,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市场的价值,一个品牌的价值实际上是国民的利益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如果我们自己培养的品牌被外资收购了,那我们的品牌就是在消亡,实际上我们自己更多的利润是在向外流出,这涉及我们以后谈的东西,像反垄断,甚至于像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东西实际上都跟我们品牌在消亡,品牌价值缩水,实际上是一种民族的利益。
主持人:国际上一些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本土和民族品牌。像法国将本土20 家国际知名企业,家乐福、巴黎春天百货列为特殊保护企业,反对国外公司对他恶意收购,从这些做法和事例来看,李先生是什么看法呢?
李志起:我觉得一个品牌的命运其实不在于别人怎么决定它,而看这个品牌自身价值和它的市场影响力。主持人讲到像法国民族企业为什么会得到国家的保护,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零售产业在国家的产业安全里面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一个位置,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饮料行业、食品行业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明显。我们国家现在对消费者行业基本的态度是一个开放的态度,鼓励外资进来,利用他们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来进一步让我们的消费者企业做大做强,那么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国家的有关态度可能也不会对可口可乐的收购行为贸然地叫停,如果叫停的话,可能意味着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对外资利用的政策发生了彻底改变,目前我觉得在这个行业里面仍然是需要外来的资金,外来的一些经验、技术来帮助提升我们企业的竞争能力的。
论点三:外资垄断论
根据有关规定可口可乐收购汇源需要上报商务部,经过反垄断审查后,方可决定此次并购能否成功。有报道称,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聚集商讨,准备联名上书商务部反对此次收购,理由是可口可乐和汇源合并之后,将垄断一半以上的渠道,加上可口可乐的财力支持,其他企业基本没有生存空间。
观点:
正方:并购是跨国投资大势所趋,外资并购不应被视为威胁,而应看作是机遇。
反方:此前,可口可乐在果汁领域产品较少,营销力度不大。收购汇源果汁后,利用资金、原料采购、营销渠道等优势,可口可乐将巩固其在饮料市场的霸主地位。
主持人:汇源果汁被可口可乐并购,最后要涉及到商务部的批准,这里涉及到一个具体的条文,涉嫌不涉嫌垄断的问题,从你们的判断来讲,会不会在这个法律上遇到阻碍?张主任。
张金杰:我感觉这是对商务部的一种考验吧,看他们怎么来决策,确实像有的报道说,这是在考验我们中国有关管理部门的智慧问题,我个人感觉像这种并购案,因为还是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还是我对这个不太乐观,就是批准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主持人:您认为从双方在果汁行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来讲,如果这样的并购达成,会造成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果汁行业的垄断地位吗?
张金杰:应该说造成很大的垄断地位,因为可口可乐品牌价值知名度在中国市场上的影响力很大的,它会在吞并汇源果汁以后,他的市场的控制力、份额肯定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好,李先生您的建议?
张金杰:我的判断跟张老师刚好有点相反,我觉得商务部通过这次审核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这里面有几点原因,一个原因,可口可乐选择并购的时机还是非常巧妙的,我们反垄断法虽然出来了,但是很多操作性的细则、条例还有具体的标准到现在为止都不是太明确,这样审查在法定时间之内如果说没有太有利的意见,基本上这个决定会被通过的,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我还是要说我们汇源所在的行业其实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行业,那么饮料的产业里边也不仅仅是果汁饮料,还有茶饮料,还有其它的矿泉水等饮料,所以从大的一些产业政策来看,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汇源的份额,都不足以对整个产业的规模形成太大的威胁,垄断的话我觉得更谈不上了。商务部从整个大产业角度来看,很有可能也能通过这一点。第三我觉得可口可乐对于收购方面非常有建树的这么一家国际化企业,在他的发展历程当中已经先后经历过好几次成功的并购,他一定也会在法律法规以及风险方面进行充分准备,有了这三条原因,我觉得可口可乐在这个时候,这么大力度,这么快的速度做出决策,意味着它也是志在必得的情况。
主持人:谢谢两位。
中国商务部表示:关于可口可乐申请收购汇源果汁一案,中国商务部将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依法行事——反对市场垄断,但支持正常的市场行为。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公司的并购案最终还要等待商务部的审查和批准,在节目的制作过程当中,我们的记者曾经试图联系朱新礼进行采访,但被告知他已经出国了,于是有人猜测朱新礼是暂时回避这场由收购引发的争论,或许过一段时间这场争论会渐渐平息下来,但是围绕着民族企业的成长和民族品牌的成长会继续下去。
(CCTV《东方时空》)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