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堂创始人朱超:连锁包子铺何以打开向上空间?
来源/36氪
撰文/武佳欣
从夫妻店到连锁店,从早餐铺子到三餐生意,包子这一传统赛道近年间迎来“翻红”,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风口。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23年我国现制类包子市场规模预计为575.36亿元,在整个包子行业占比83.95%。
除了已经打出知名度的巴比馒头、三津汤包等,2022年以来,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包子连锁新品牌崭露头角,其中就有来自安徽合肥、去年底刚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的「堂上堂」。
走出过“包子第一股”的安徽,是名副其实的包子连锁大省,门店众多、市场竞争激烈。而目前在合肥开出8家直营门店的堂上堂,却是少有的登上了大众点评必吃榜的包子店。
堂上堂创始人朱超曾在通信行业从业10余年,正是在国外工作时被“洋快餐”包围、难觅中式主食的经历,成为他决定跨行做包子的契机。朱超告诉36氪,自己的愿景之一是“复兴中华面点”,每家堂上堂门店内的台卡上也都写着一句话——“中国包子和美国汉堡差在哪里?差在自信”。
在行动上,朱超则格外注重包子的品质,坚持用最好的肉馅做“老百姓放心吃的肉包”;同时,门店主打现包现蒸且三餐供应,打破传统包子店只做早餐的时间惯性。
但不可忽视的是,包子作为一个复购频次高、受众范围广的品类,市场整体的连锁化率却并不高,市场格局也较为分散。据统计,我国早餐市场个体经营占比超90%,连锁品牌不足5%。
做有品质的连锁包子店,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这条在朱超看来“难而正确”的路,堂上堂究竟是怎么走的?
以下为36氪与堂上堂创始人朱超的对话(有删减):
36氪:现在市面上连锁包子铺众多,堂上堂的特色或优势在哪?
朱超:现阶段,在包子这个品类和赛道当中,坚持做高品质的可能并不多。都在说消费降级,但我们发现,当下的餐饮行业其实处于消费升级的状态,它不是单纯的涨价、装修升级或硬件升级,而是一种价值升级,比如更注重产品品质层面的提升,即是否真正用好的原材料做出好的产品,不仅美味而且健康。
堂上堂做包子的初心,是希望让老百姓在外放心吃包子。从个人来讲,因为我儿子特别喜欢吃肉包,但我又不敢让他在外面随便吃,这也是很多消费者都会担忧的。我们制作肉包时使用的基本是家用的原料,肉是雨润一级冷鲜肉、油是金龙鱼非转基因大豆油,调味料也都是家用品牌,例如太太乐、海天等,坚持自己不吃的决不能卖给顾客。
36氪:如何保证包子尤其是肉馅的品质?
朱超:我们坚持用去皮的、精品的一级冷鲜肉做馅料,来保证品质与口感。外面很多肉包价格在1-1.5元,我们成本都不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猪肉包卖3.5元、牛肉包卖到6元,本质上还是选用了更好的原料造成高成本决定的,里面用的都是比市场价还略高一些的精品肉。
36氪:在成本和定价这么高的情况下,要把利润做起来,还是靠走量吗?
朱超:对。一方面我们家包子的复购率很高,吃过一次的客户觉得馅料足、品质好、口感还不错,基本上都会复购;另一方面包子这类产品本身的绝对值不高,哪怕和其他商家比价格相对高,也在大家吃得起的范畴内。
36氪:大部分人眼里包子的主要消费时段是早上,堂上堂如何突破这种认知,做三餐生意?
朱超:中国人对包子的惯性思维是“裹腹”,比如早餐吃包子可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觉得上班路上吃一个垫垫很方便。但我们认为,包子能从两千多年前流传到今天,首先是一种美味,并且值得继续传承下去。这也对应了我们的另一个使命叫“复兴中华面点”。
正是在这种早餐思维下,晚上做包子的店铺很少,消费者晚上的选择空间也更小。但开始做三餐之后我们发现,市场上实际上是存在这一需求的,因此也更需要新的供给。现在我们早中晚三餐(销量)占比差异并不是很大。
36氪:在餐饮行业,包子店的模型与其他快餐店等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
朱超:包子店对人工的强度,或者说对人的要求会更高一些。传统的快餐只需要对外零售就可以,对人的要求较低,但我们做包子的首先对面点师要求就很高,得会和面、发面、醒面然后包包子等等。现在大多数商家都重效率,讲究“去繁就简”,但我们称得上是“去简就繁”——没有省去任何一个环节。虽然节省人力物力会降低成本,但也可能失去最初的那个味道。
门店橱窗内,工作人员正在现制包子(受访者供图)
36氪:目前为止,堂上堂已经发展了三代门店模型,能否介绍下门店迭代的过程和背后的考量?
朱超:我们的一代店很“重”,一个店投资在60万左右;面积也大,大概100-120平,加上装修、设备、原料等成本都很高,一开始也是亏损的,主要是在试错。到了二代店的时候,投资一下降到了20万左右,面积也缩小到60多平,虽然单店营收和一代店区别不大,但投资成本大幅下降,效率也明显提升。
现在的三代店投资又降到了10万左右,面积只有20多平。我们直接取消堂食,以纯外带的档口形式售卖,只卖包子而且产品精简到9个SKU。这时候门店的回报已经很稳定了。这是我们最“轻”的模型,也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发展连锁的“万店模型”。
36氪:既然看到了“万店模型”,那接下来在拓店上有何规划?
朱超:2024年我们计划是在合肥开50家店左右。长期规划是等合肥开到100家门店以上,再走出去拓展安徽市场,安徽站稳后再打全国,愿景是做中国品质包子第一品牌。
36氪:目前扩张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朱超:我们开店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铺子,第二要有钱,第三要有人。现在前两个条件已经满足了,主要是第三个问题——人不好招,尤其是愿意做餐饮的年轻人不好招,目前大部分人才都流入了国内外头部和区域头部餐饮品牌。所以我们通过调整薪酬福利、人才推荐、招募管培生和储备干部等方案,首先计划在今年大量招募更多优秀人才,来推动门店扩张。我们也向社会发出招贤纳才的邀请函,欢迎更多优秀的餐饮人加入我们,一起推动堂上堂接下来千城万店的宏伟蓝图。
但人才计划只是第一步,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做全国连锁,做中国品质包子的第一品牌。如果提到堂上堂就想到包子不算成功,但提到包子就能想到堂上堂,这才是成功的品牌定位逻辑,也是我们想要实现的。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