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卡费率猛于虎 竞争的商家向垄断的银行发起挑战 来源: 联商网 2004-06-10 14:39 据中国商报消息(记者陈高宏)虽然几经谈判,但深圳商家与银行及银联就刷卡手续费的谈判至今未达成任何协议。 最新的消息说,继部分商家推出“现金价”和“刷卡价”行动之后,有的商家打算与银联公司长期中止合同,誓与银联“斗”到底。 消息灵通人士透露,针对目前发生在深圳的这一尚无休止的商银争端,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发改委、中国银监会、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进行相关磋商,以为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寻求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指导性解决意见。 而最具代表性的三家全国性商业行业组织——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已不约而同地对这一事件做出了回应,均表示支持商家这一争取合理利益的市场行为。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出了《关于建议尽快协调商银矛盾 下调刷卡收费标准 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信》,提请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主管部委出面,共同商讨协调解决这一问题,以防矛盾继续扩大、蔓延,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定团结。 有关经济专家更是一针见血:商银利益之争,实际上是已充分竞争的商家向垄断经营的银行发出了挑战。 刷卡费率猛于虎 商人争利天经地义。 既就是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在美国,包括沃尔玛、Circuit City和西尔斯在内的数千家零售商曾以垄断和刷卡费用过高对维萨、万事达卡提起集体诉讼,最终于去年4月以维萨和万事达卡同意向零售商支付总额30亿美元并下调借记卡的有关费用,才使该诉讼达成和解。 无独有偶,据说,就在国内深圳发生刷卡事件的同时,新加坡的商家也在为主张自己权益向银行发起了新一轮攻势。 从5月10日开始,深圳的零售企业与银行围绕银行卡刷卡费而产生的争执持续了近一个月,至今还没有结果。事实上,关于刷卡手续费的争议由来已久,在成都、上海、重庆等城市都发生过类似的问题。 之所以这些地方没有像深圳这样引人注目,个中原因除了深圳的商家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攻势之外,“刷卡费率猛于虎”的境况,确实已使商家越来越明显地感到了切肤之痛。 据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对42家零售企业的初步统计显示,2002年合计刷卡消费额为9.68亿元,交纳手续费969万元,而2003年则大幅上升为46.69亿元,比上年增长382%,是全市刷卡消费额平均增幅的2.83倍,交给银联的手续费高达4659万元,是上年的4.82倍。2003年在商场刷卡消费的比例普遍达到和超过10%的历史新高。而银行的刷卡手续费率仍然为1%。 按说,推广银行卡,本来是对银行(银联)、消费者、商家都有利的好事。但现在商家刷卡量越大,按固定比例支付的手续费越多,银行(银联)变成了独家的受益者。据统计,一般商场的利润率大多在1%到5%左右,而必须向银行支付的刷卡费率却为1%。也就是说,在商业利润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商家不仅没有享受到刷卡上升的好处,反受其害了。 深圳国美的有关负责人称,2003年深圳国美旗下各家连锁店共向银行及银联缴纳380万元刷卡手续费,占到了毛利的16%。这个数字还在增长。去年刷卡消费占40%左右,今年为80%以上,按照现在的手续费率,今年我们要支付的金额将接近800万元。 近年来,深圳市银行卡刷卡消费额逐年攀升,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快速增加。据了解,深圳市2002年刷卡消费额为70亿元,2003年为165亿元,增长幅度为135%,银行收取的手续费也同步增长了135%。而2003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仅为16.2%,即商家营业额的增长仅及刷卡消费额增长的九分之一,这意味着商家非但没有从普及刷卡消费中获利,反而还要从自己辛辛苦苦所得中挤出一大块来支付银行(银联)的刷卡手续费。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许多城市大型百货商场刷卡销售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的百货行业,消费者的刷卡消费率已达到了20%至35%。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认为,目前刷卡消费比例的增长远远高于商场销售额的增长,致使过高的刷卡费用已日渐成为企业的巨大支出,商家已很难承受。以一个年销售额10亿元的百货商场来说,按照1%刷卡费率、30%的刷卡率计算,每年交给银行的手续费高达300多万元。在目前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商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赢得的一点利润,银行轻而易举地就拿走了20%,比银行放贷的利率高了好多倍,这对百货零售企业无论如何是不公平的。 最新出版的《2004中国连锁零售商业企业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连锁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0.92%,其中连锁超市的利润率为0.64%。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声明中质疑:不到1%的利润率,何以支撑高额的银行卡手续费? 银行卡何以半数“睡眠”? 应该说,经过银行业的积极努力,这些年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发卡量和刷卡消费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尤其是消费交易占总交易的比例明显上升。有关统计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共发行银行卡6.9亿张,特约商户54万户,联网机器大幅增加;日均交易448万笔。另据预计,到2004年底,全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将超过7亿张,银行卡交易额约24万亿元。其中消费交易在交易中的比重将继续提高,总消费额大约可达6000亿元左右。 但目前的发卡量与实际使用量存在极大的差距也让银行业人士倍感担忧。由于长期的习惯,人们的刷卡消费意识不强,公务用卡进展较慢,现金支付仍是主流,致使许多银行卡长期处于“睡眠”状态。有业内人士透露,即使在商业化程度较高的上海,长期不用的“睡眠卡”已占到银行卡总量的1/2到3/4。 “睡眠卡”的大量存在,固然有消费者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但刷卡手续费居高不下导致商家向消费者引导、推广的积极性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深圳市目前商业网点有20多万,但成为银行卡特约商户的还不到5%。业内人士分析说,手续费收费过高,抑制了商家加入的积极性。 正如中国商业联合会发表的声明中所说,银行卡产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培育,尤其离不开全国商家的配合”。 有网友认为,刷卡是银行、商家、消费者三赢的事情,给各方面都有便利。但现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银行卡的使用环境还不理想,大部分商业企业和几乎所有的便利店都不用银行卡,直接原因就是成本太高。作为银行,现在做的应该是推广银行卡的使用,改善用卡环境,而不是追逐眼前的利益。等到在什么地方都能刷卡的时候,再低的手续费也能产生可观的效益。 在此次商银事件中,深圳银行同业协会有关人士一直认为,目前深圳对商家所收取的手续费已经是全国的中低等水平。银行铺设一台POS机的金额就上万元,而且还要负责培训收银员、设备维护,同时目前所有的POS都实现跨行使用,跨行之间的系统使用也需要付出成本,这些费用如果不能回收,银行就将做赔本的买卖。 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商家的认可。深圳天虹商场有限公司总会计师毛明华指出,“深圳是手续费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一般商场向银行支付的刷卡费率为1%,而今年3月1日以后,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费率都在0.5%左右。 对于银行方面以目前国内银行卡手续费率低于维萨、万事达标准,继而认为深圳市零售业刷卡费率并不高的说法,有关专家并不认同:首先国情不同,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差较大;其次,发达国家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垄断情形,消费者和商家有选择的银行卡消费余地;第三,银行卡的服务更质量更是相差巨大,服务差还想多赚钱可能吗? 有业内人士认为,假如深圳银行界与商家在围绕银行卡服务的交易中真的已找不到价格协商的空间,只能说明银行卡的推出得不偿失,或者说这种“商品”其本身成本收益严重倒挂。从世界范围的金融服务实践和商业发展趋势看,这种判断从根本上是不成立的。在银行卡服务形成的交易中,其价格(手续费比例)空间肯定存在,关键是双方是否把自己的所有收益已全部计算在内,同时,是否在立足寻找一种双方收益的公平点。 然而,无可争议的是,银行卡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银行业利润的一个潜力巨大的增长点。根据万事达日前发布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发行大约5000万至7500万张信用卡,这将是2003年信用卡总数的50倍到75倍。海外银行界都已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未来的银行卡市场。因此,中国商业联合会在声明中提出,作为国内银行业来说,尤其是在银行已日益企业化的今天,在银行卡市场发育的初期,银行理应有必要的投入,以支持商家扩大刷卡销售,鼓励消费者刷卡消费,这也是银行作为企业经营所必需付出的成本。 竞争向垄断发起了挑战 有一件事恐怕是许多商家当初所未曾料到的,那就是当他们将原来摆满收银台POS机变成了一个“多卡通”时,他们同时为自己找来了没有选择的“东家”——银联,而银联背后的大股东是吃惯了“官饭”的几大国有银行。 “国外尽管也有垄断现象的存在,但至少还有像万事达卡(Mastercard)、维萨VISA、运通(AmEx)等可供商家选择,而国内现在的银行卡网络服务公司只有银联一家。缺乏竞争的市场无疑存在着垄断的可能性。”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贺力平说。 而按照深圳银行同业协会有关人士的说法,银行不存在垄断得利的问题。这位人士说,目前深圳16家发卡银行一致通过委托专业化服务公司与零售业商户签署银行卡受理协议,是为了降低手续费考虑。委托专业化服务公司之前,各银行分别与商家签署协议安装POS机,各行的POS机只能支持自己的银行卡,因此商家的柜台上往往要摆放七八台POS机,导致维护成本较高,向商家收取的手续费率也一般在2%甚至3%以上。一致委托给专业化服务公司后,收取的手续费率才降低到1%左右。此外,发卡银行通过委托专业化服务公司与零售业商户签署的银行卡受理协议书,属双方自愿,是市场行为并受合同法保护,因此不存在银行强加以及垄断得利的问题。 商业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深圳所有老百姓都在体会它的好处。但一个城市只有一个银联面对商家,而且标准是由所有16家发卡银行关起门来制定的,统一定价,难道不是垄断?深圳大学经济学教授苏东斌认为,由银联代表所有发卡银行与商家分别签订协议,使其在收取刷卡手续费上具有垄断地位,不具备市场竞争的特点。 “如果银行的刷卡业务是竞争的而不是垄断的,银行也许就会好好地与商场坐下来谈判,,即使谈不好,商场还有别的选择。但目前的事实恰恰不是这样。”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秘书长、经济学博士郭万达说。 有选择就有对比,有对比就有竞争,而竞争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并且价格下降,消费者受益。在这点上,联通介入移动通信市场后,手机用户享受到了更多种类的服务、更好的网络覆盖率、更新的技术、更低廉的价格,就是最好的例证。 “银商之争表面上看是两大团体之间的利益之争,是0.5个百分点的争执,实质上是相对比较充分竞争的商界向垄断的银行业发出的挑战,使市场化向非市场化的‘叫板’。这无论如何都是应该鼓励的。”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宋则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他说,目前商业竞争已经比较充分,而银行业仍是“铁板一块”,处于弱势的商家如果不联合,根本对付不了银行业的垄断势力。实际上,如果一家企业提出呼吁,可能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存在,但此次商家表现出了惊人的“团结一致”,说明这已是一个全行业的问题,已经不说不行了。 垄断损害竞争,垄断损害它人的利益。银行岂能坐收渔利?如果没有0.5%,商家或许可以更好地让利于消费者,而现在让银行拿走了,而商业的竞争又那么激烈,如果竞争打不过垄断,商家只能将被银行拿走的利益损失转嫁,最终受损害的将是消费者。 尽管出现了一些商家拒绝刷卡的现象,应该承认这一方式是不恰当的。但宋则同时认为,商家借消费者向银行施加压力,表面上看是商家拿消费者挟持银行,实际上商家同时已成了被垄断的银行胁迫之下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工具。 宋则坦言,这场商银争执中,如果竞争打不过垄断,那只能说明是市场的悲哀。如果最终银行让步了,也只能说银行纠正自己早该纠正的错误。而且,银行最终应该向广大消费者做出公开的交待。 政府岂能“不作为”? 在这场商银博弈之中,政府部门“冷眼旁观”、不管不问,至今还没有显出插手干预的身影。对此,业界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自是有一种内在的平衡机制,相信随着行业协会的成长,它们是会自动调节这种利益的最佳平衡点。如果政府介入,也许能够平息各方纷争、避免损失。但是,在政府强制干预之下达成的解决方案能否一碗水始终端平?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这样做,已经超出了其职权范围,导致越权行政。而如果此风一长,政府岂不又要大包大揽,又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 这显然是为政府部门“不作为”所称道的一种观点。 但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能强制干预企业之间的利益之争,从理论上讲绝对是正确的。问题是事情到了这一步,就不再是银行和商家之间单纯的利益之争了,接下来受到影响的将是消费者和消费环境了。” 中消协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并积极介入此事,圆满化解矛盾,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同许多业务一样,商家若想从中获利,须得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而以目前的情形来看,商家非但不能从“刷卡消费”中获得利润,在向银行支付手续费后,反而倒贴钱,这必然挫伤其受理银行卡的积极性。这样只能导致一个越赔钱越排斥银行卡、越排斥越难以壮大银行卡市场的恶性循环。那么,作为最大潜在受益者的政府,这时就应当主动站出来,通过政府税收优惠等诸多方式鼓励商户受理银行卡,不能仅仅依赖企业承担培育刷卡消费市场的成本。 有关专家指出,其实,考察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一旦刷卡消费市场成熟,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别人,而是政府。因为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广大持卡人的消费理财带来极大的方便,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控制地下经济,扩大税基,推动经济对外交流,还能提升国家和城市的国际形象。 韩国就是一个例证。有资料表明,韩国的银行卡产业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韩国银行卡产业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一直处于自然缓慢增长状态,1997年危机后在政府推动下,目前其银行卡交易额达2902亿美元,居全球第三位。同时,也正是韩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发展。 而此次商银刷卡直之争,问题的实质在于银行卡运营中垄断现象的存在,对于这一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的问题,岂是商家和银行之间能解决了的问题? 已就此事件发表声明的中国商业联合会等三家商业协会显然是站在后一种立场上。中国商业联合会在支持商家主张自己权利的同时指出,过去是各家银行分设POS机,相互之间还有竞争,通过银联公司联网通用后确实提高了效率,方便了商家和消费者,但由于只有一个银联独家运营,也失去了竞争,由此产生了垄断性经营的格局。对于这一日益凸显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充分引进竞争机制,坚决打破垄断,通过合理调整商家、银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刷卡消费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中国商业联合会甚至在声明中发出这样的警告:“如果深圳商银双方发生的争执长时间看不出任何松动的迹象,中国商业联合会不排除会同各地商会联合商家进一步呼吁的可能性。” 事实上,在深圳刷卡事件之前,已经有成都、上海刷卡事件。而就在深圳事件僵持之际,广州、中山、重庆等城市的类似事件此起彼伏。更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如果深圳事件的僵局迟迟不能打破,其他一些城市的零售商业协会业联合当地商家进行声援。 看来,面对这一系关“全局”的普遍问题,政府不出面真的是不可能的了。 而下面的消息更是政府必须出面的理由: 据权威人士披露,现在各商业银行和银联执行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自2004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对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号令”(《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2003年第3号)规定,至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银行卡刷卡收费不属于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范围,而是属于商业银行提供的其他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第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自2004年3月1日起实施《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属于越权行为。因为,“3号令”规定,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服务价格,具体服务项目及其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调整。而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服务价格,则由商业银行总行自行制定和调整,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得自行制定和调整价格。同时,商业银行依据“3号令”制定服务价格,应至少于执行前15个工作日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报告,并应至少于执行前10个工作日在相关营业场所公告。 有关渠道传来的消息说,其实,针对目前发生在深圳的这一尚无休止的商银争端,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作为商家和银行两个行业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商务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对价格和银行进行监管的国家发改委、中国银监会等四部委也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正在进行联合磋商,以为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寻求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指导性解决意见。据悉,商务部就此问题的一份报告已送达国务院。 这样看来,人们有理由期待。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