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观察之二: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基本上还是保本,盈利不多。”台州晶格便利店前丁街分店店长说。
“破产的原因很多,一下说不清。”现已破产的凡事通便利店老板黄向仁在电话那头有些不耐烦地说道。
来自众多便利店负责人的话语表明:便利店在我市“过得”并不如意。
用一位圈内人的话讲:“整个台州便利店市场盈利模式不明确,受外界环境影响太大。盈利模式太落后,就要被淘汰,太超前,经营成本过高,同样是亏,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盈利模式不明确
到目前,台州市有多少家便利店,各便利店老板都回答不出一个明确的数字,连市工商局也没专门分类登记,但业内保守估计,至少有500家。
这其中,“十足”就占了一百多家,成为台州便利店市场的老大,此外,“晶格”、“三和”等其它七八个牌子,大都有十来家的规模。
然而,现在台州的便利店都由本土企业所办,形式上模仿国际的连锁模式,但服务的内涵却没有学到家。是像小百货那样依靠销售商品来实现初级盈利,还是依靠加盟,做大做强,实现盈利,或是用服务的模式促进商品价值的提升?便利店的盈利模式,一直成为业内探索的话题。
“便利店要做到便利,首先要从商品上满足顾客的需求,但现在情况下,还没有哪个便利店有足够资本,完全做到产品差异化来实现盈利,因此,在人流大的商业路段多开直营店,而在欠发达的地段多开加盟店,往往成为很多便利店老总的盈利思想。”曾经是“凡事通”的一家加盟店老板丁某表示,这种“全而大”的盈利模式,往往是“猴子掰玉米”,掰了这个丢了另一个。
“是经营者不懂得定位吗?不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便利店老板表示,过于复杂的市场环境,使得很多便利店老板急于求成,哪种方式赚钱快就用哪个模式套,结果往往过于注重模仿别人,而忽视自身发展特点,导致得不偿失。
盈利模式的不明确,带来的是定位的不确定。“现在整个便利店市场是前有狼,后有虎,上面有大超市压着,下面有几千家土杂店顶着,便利店就在这个‘夹心层’摸索。”该老板说。
经营成本过高
即使已是台州便利店市场“老大”的“十足”仍有其苦衷,其中,经营成本太高,已成为其扩张战略中的最大阻碍。
窥一斑而见全豹。以一家100平方米的“十足”店为例,6名店员和1位店长1个月的工资就要1万元以上,加上店租、水电、员工保险等零碎加起来,1个月成本差不多要2万元。而据了解,一家便利店一天营业额能达到3000元就已不错。
“一些繁华路段才能达到这个收入。”朱胜鹏直言,按商品利润20%算,3000元的营业额一天就有600元利润,抵消成本后则所剩无几,“在台州,我们除小部分的便利店略有盈余外,大多数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实例再次说明问题。2008年初,“凡事通”以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一口气在台州开出5家直营店和2家加盟店。据当时媒体报道,每家店里除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外,更有销售“刮刮乐”即开型福利彩票,提供家庭清洁、搬家搬货、管道疏通、家电维修等服务,以及鲜花、蛋糕、洗衣、速递、防盗门安装等系列便民服务。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凡事通”就破产倒闭,不少业内人士猜测这是过于激烈的外部竞争所致。但据一位接近“凡事通”老板的人士透露, “凡事通”的倒闭并不在外部的竞争,而恰恰在内部高成本运作下使得资金供应不上。
“一下开出这么多服务项目,但后台相关的管理人员与设施都不配套,很多项目即使摆在那里不动,每天都要数百元的成本。”该人士透露,最后“凡事通”只有拆东墙补西墙,想把商品收入补上服务项目上的亏损,但犹如饮鸩止渴,最后5家直营店全部关闭,剩余的2家加盟店,又回到了以前“家庭小超市”的形态。
(台州日报 刘绍翔)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