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关税环境下,中国零售业的危与机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史努比
编辑/娜娜
2025年4月10日,美国以“对等关税”为名,在短短24小时内两次宣布对华加征关税,最终将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率推高至145%。这一前所未有的税率不仅刷新了中美贸易战的历史纪录,更标志着两国经贸关系进入“超限博弈”阶段,全球供应链与市场信心遭受重创。2025年4月11日,我方继续坚决反制,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25%关税。同时我方明确表示,鉴于在目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后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继续加征关税,我方将不予理会。
特朗普上任时间才刚刚来到2025年4月,中美贸易摩擦就迎来白热化阶段,这一“对等关税”的重磅炸弹,瞬间打破全球贸易格局的平衡,给中国及全球零售业都带来了一场严峻的“大考”。在供应链重构、消费需求波动和政策博弈的复杂交织下,中国零售业如何在危机中寻得机遇,成为行业上下关注的焦点。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零售业能否在这场挑战中实现转型与升级,不仅关乎行业自身的发展,更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关税环境下,对中国零售业的冲击
1、进口成本激增与供应链压力
新关税政策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直接切入中国零售业的供应链体系,导致进口成本大幅攀升。美国对华加征的145%关税覆盖电子、汽车等高附加值行业,而中方对美商品的125%反制关税则涉及农产品、化工品等关键领域。这使得依赖进口原料或商品的零售企业面临双重压力。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价格传导机制陷入僵局。
例如前段时间沃尔玛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10%以分摊成本,却遭到普遍抵制,因为供应商的利润率已不足5%,根本无力承担额外的成本压力。这种成本传导链的断裂不仅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更导致部分商品面临断供风险,为此沃尔玛甚至不得不取消季度增长预测以应对不确定性。
2、消费需求的结构性萎缩
关税升级与全球经济衰退预期相互交织,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砸向消费者信心,导致消费需求出现结构性萎缩。
在可选消费品领域,化妆品、金银珠宝等非必需品的销售额已出现下滑,预计2025年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在美国市场,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2025年3月数据显示,受关税影响,价格传导引发的通胀压力明显,这使得中低收入家庭不得不压缩非必要支出。
国内市场同样面临困境,在房地产低迷等因素促使下居民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放缓。同时,线上与线下零售呈现失衡态势。电商平台如拼多多凭借低价策略抢占市场,而传统实体零售商因租金和人力成本高企,加上本身经营模式问题,陷入“价格战”与“流量枯竭”的双重困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
3、出口转内销加剧市场竞争
受关税影响,2025年首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大量轻工企业被迫转向内销市场,这如同潮水般涌入的产能,给国内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产能过剩就势必引发更加激烈的价格战,零售企业毛利率有可能会被压缩至历史低位。因此,在接下来的国内市场竞争中,各企业将面临着价格和成本的双重挑战。
出口转内销不仅会加剧市场竞争,还会对上游制造业产生连锁反应。制造业订单减少导致库存积压,部分外贸企业订单会转移至东南亚,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或将进一步凸显。同时,制造业裁员或降薪将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抑制消费需求,形成恶性循环,对零售端的冲击不断加深。
4、跨境电商遭遇系统性冲击
根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2025年4月公告显示,特朗普签署的《修改对等关税税率以反映贸易伙伴的报复和协调》行政令还提出:①对来自中国大陆及香港、货值不超过800美元的包裹,将征收其货值的120%或每件100美元的关税;②自2025年6月1日起,该标准将进一步上调至每件200美元。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取消,导致跨境电商清关成本上升,对跨境电商的小包直邮模式造成毁灭性打击。而更严峻的是,关税政策按周迭代的特性,使得企业常规采购周期完全失效,库存周转天数同比急剧增加。这一系列问题导致跨境电商企业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市场竞争力下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
5、政策不确定性与资本避险情绪
关税政策的动态调整,如美国赋予总统“动态调整权”,如同变幻莫测的天气,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零售企业的投资计划受到严重影响,企业扩张计划可能因政策风险而搁置,资本更倾向于流向避险资产如黄金或内需确定性高的行业,导致零售行业的投资收缩。同时,金融机构对零售业的信贷评估趋于保守,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上升。这使得零售企业在资金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因资金短缺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和转型升级,进一步影响行业的发展活力。
二、新关税环境下,中国零售业的机会
正所谓“事有两面”,有“危”就有“机”,新关税环境下,中国零售业同样存在以下两个重要机遇:
1、内需政策红利释放
中国政府推出的“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如“两新”政策,为零售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这些政策有效对冲了外部冲击,根据2025年1-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布数据,2025年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3,731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较2024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额增长3.9%,餐饮收入增长4.3%;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汽车、家电、通讯器材等品类显著增长,如通讯器材类同比增26.2%。预计Q1整体增速可能略高于1-2月的4%。
2、供应链重构与内外贸一体化
贸易摩擦如同催化剂,倒逼中国零售业进行产业链升级,重构供应链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本土品牌崛起成为重要趋势。国产品牌通过性价比和国潮文化抢占市场份额,替代进口商品,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关税环境之下,国内零售企业纷纷搭建内外贸一体化的联动平台,促进出口转内销,永辉超市、盒马、华润万家、京东、武商集团等零售龙头依托自身丰富的行业资源、广泛的市场渠道,推出专项帮扶政策,设立“绿色通道”,支持外贸转内销,与制造企业携手共进并对自身供应链体系进行迭代升级。
写在最后
关税风暴既是压力测试,更是转型契机。中国零售业正通过"政策牵引+数字赋能+模式创新"的三重驱动,构建更具韧性的发展体系。
新关税环境给中国零售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口成本激增、消费需求萎缩、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考验着企业的应对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内需政策红利、供应链重构等发展机遇。中国零售业需以“内需深耕”为核心,抓住政策机遇,加快供应链重构和业态创新,深度融合科技与实体,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
未来零售业的竞争,将取决于企业能否将关税压力转化为供应链革新动能,在变局中重塑竞争优势,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构建更具韧性的发展体系,迎接新的发展篇章。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