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达斯深陷增长“瓶颈”:门店缩减近半,被传“卖身”!
出品/职业餐饮网
作者/小鱼
曾经的“冰激凌爱马仕”,卖不动了!
近日,“哈根达斯中国业务可能被出售”的消息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尽管母公司通用磨坊以“对谣传不予置评”回应,但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增长乏力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一再于业绩发布会上被“点名提及”。
据悉,哈根达斯在中国的店铺客流量持续两位数下降,这也直接导致了门店业绩不佳。通用磨坊2025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公司净销售额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4亿元),同比下降5%;净利润6.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86亿元),同比下降7%,其中中国所在的国际市场净销售额同比下降3%。
与此同时,门店数量也大幅收缩,截至2025年6月,其内地门店仅剩250余家,较巅峰时期的400多家缩减近半。
哈根达斯走下神坛的背后,既折射出消费市场趋势的变迁,也是企业变革与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之间艰难博弈的缩影.........
01
客流下降、业绩下滑、门店收缩......
哈根达斯卖不动了
1996年,哈根达斯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家线下门店。彼时中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仅500多元,其单球售价却高达25元,从一开始就锚定高端市场。
凭借红金为主的门店装潢、黄金奶源与比利时巧克力等进口原料,以及绑定爱情的营销策略,哈根达斯迅速坐稳高端冰淇淋市场。
此后的十余年间,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飞速发展,门店不断扩张到全国一线及新一线城市。
通用磨坊财报显示,2006年至2015年,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3%。2017年更是迎来巅峰时刻,哈根达斯高管曾对外表示,“全世界总共有六七百家哈根达斯线下门店,仅中国市场就占了400多家”。
不过,哈根达斯的高端雪糕路,并没有走得一帆风顺。入华二十多载,哈根达斯的“中年危机”也提前到来了。
在业绩方面,近几年来,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出现下滑,由2019财年(2018年5月28日至2019年5月26日)的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33亿元)销售额,不断缩减至2024财年的7.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32亿元)。
在门店数量方面,2023年至今,哈根达斯陆续关闭了中国市场的数家门店,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的标志性店铺陆续撤场,泰州、南宁等城市的哈根达斯门店甚至已经无迹可寻。
截至2025年6月,哈根达斯在内地的门店数量仅剩250余家,与巅峰时期的400多家门店相比缩减了将近一半。
通用磨坊董事长Jeff Harmening也公开承认,中国消费者减少了外出就餐的频率,哈根达斯在华的店铺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的下滑。
近日,“哈根达斯中国业务可能被出售”的消息引发行业的广泛关注。据消息人士透露,若出售计划推进,相关流程可能于今年启动。目前与相关资方的谈判尚处于早期阶段,不排除最终放弃出售的可能性。
面对增长难题,哈根达斯并非无动于衷,而是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例如,通过降价促销吸引消费者,其经典六杯组合装在电商渠道的折扣力度甚至超过五折;渠道方面,它走出专卖店,进入全家等便利店等零售渠道,同时拓展多个电商多渠道。
不过,哈根达斯这些自救举措能否助其走出困境,仍需市场给出答案。
02
曾经“高不可攀”的哈根达斯,为何风光不再?
从巅峰时期的全国400多家店的布局,到如今多地店面的集体关闭。
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个曾经的“冰激凌顶流”,如今正经历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跌落神坛.......
1、消费者理性回归、产品创新乏力,品牌陷入增长困局
近些年,随着消费者理性回归,中国冰淇淋市场进入“质价比时代”,消费者更注重品质与价格的平衡。
有相关数据显示,54%的消费者属于价格敏感型,更倾向于购买单支5元以下的冰淇淋;31%的消费者追求品质,但价格区间也集中在单支10至30元之间;只有15%的消费者愿意为单支50元以上的高端冰淇淋买单。
这种消费分级趋势,使得哈根达斯的核心客群逐渐缩小。哈根达斯的高端定位(单球售价46元以上),与本土品牌形成强烈反差——蜜雪冰城单品仅2元,蒙牛、伊利等品牌的平价产品也不超过5元。
但贵并非原罪,关键在于让顾客觉得“值”,但哈根达斯除了价格高,还因产品创新不足、口味单调屡遭消费者吐槽。
从哈根达斯官方小程序可见,其包含单球冰淇淋在内的单品不足20款,口味也仅有巧克力、香草等常规选择。反观竞争对手,DQ拥有5大类28个品种的冰淇淋,消费者还能个性化定制;新锐品牌中,波比艾斯的牛乳冰淇淋、野人先生的开心果特色产品等,都凭借创新赢得了各自用户群体。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逐渐知晓:哈根达斯在美国并非高端品牌,超市里常打折出售,最便宜的低至1美元(约合人民币7.16元);而进入中国市场后,最常见的小杯装售价动辄40元以上。当消费者有了更多性价比选择,哈根达斯的高端滤镜也逐渐不复存在。
2、市场“变天”了,跟不上时代,又难敌新品牌的内外夹击
除了内忧,哈根达斯还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竞争。如今的中国冰淇淋市场,早已不是它一家独大的局面。
像是它的“老对手”DQ近些年在全国大规模开店,迅速抢占市场与用户心智。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1-2023年DQ稳居国内冰淇淋市场首位,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2023年已接近29%;2024年底其在国内累计开出1721家门店,规模优势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新兴品牌也在快速崛起。客单价15元左右的平价冰淇淋品牌波比艾斯,如今在全国拥有超1000家门店;主打手作的新锐品牌野人先生,门店数量已达566家,超越哈根达斯;就连跨界而来的新茶饮品牌,也通过售卖冰淇淋分食了不少市场份额。
这些竞争对手不仅深谙中国本土口味偏好,还极为擅长营销,通过联名、网红打卡等玩法精准捕获年轻消费者的心,抢走了他们的“甜蜜预算”。
3、一山更比一山高,Gelato成为更高端的冰淇淋产品
哈根达斯增长承压,另一重要背景是冰淇淋市场出现了更具竞争力的品类。
2023年以来,意式手工冰激凌Gelato异军突起。作为手工制作的意式冰淇淋,Gelato与更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式冰淇淋(Ice cream)在配方、热量、口感等方面均有差异。它以牛奶为主要原料,不加淡奶油,选用时令水果、坚果等天然食材,脂肪和糖分含量更低,口感更为绵密浓郁。
在一众“雪糕刺客”遇冷的环境下,新鲜现制、用料健康且口感绵密的Gelato,成功撬动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其单球售价一般在30—50元,叠加多种口味和小料后,价格甚至能上探至百元以上。
据统计,Gelato产品毛利率普遍在70%以上,部分产品甚至超过80%。这一原本小众的品类,由此成为新兴的明星赛道。
以2011年成立的野人先生为例,该品牌近两年扩张迅猛,目前在国内已开出超700家门店,数量超越哈根达斯。叠加平台优惠券后,其单球价格约在23~35元,团购平台显示,双口味冰激凌团购券半年销量已超76万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Gelato行业已悄然陷入内卷。蜜雪冰城旗下品牌、喜茶等纷纷入局Gelato产品,将价格压至8-15元左右。随着入局者增多,不少Gelato门店和品牌甚至打起了九块九的价格战。
职业餐饮网小结:
从“冰淇淋爱马仕”到被传出售中国业务,哈根达斯的起落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
曾经凭借高端定位和浪漫营销风靡一时,如今却因客流下滑、门店缩减陷入困局,其背后是消费者理性回归、市场竞争加剧与品类迭代的多重冲击。
于此同时,中国冰淇淋市场的洗牌仍在继续,哈根达斯若想重拾优势,需放下“高端身段”,深耕产品创新与场景体验。这场关于“甜蜜”的较量,最终考验的是品牌对消费者需求的敬畏与回应。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