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夏:现代流通与农民增收
(张炎夏,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农业顾问,上海市金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是一个农民,从种几百亩到现在的几万亩。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富裕问题。
中国农业80%是种粮食,但种粮食的农民只能是卖谷子,不能卖大米。所以首先要使流通环节的利润让农民分享。
怎样让农民富裕,农民为什么穷?
一、农民贫困的原因
1、农民太多了(导致人均耕地太少,平均只有一两亩地,每亩地产值1000元,除去成本,只能赚二三百元。)
2、居民太少(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太少,城市居民3亿多,消费有限)
3、产量太高了(导致农产品价格上不去,要减少播种面积,要让土地休耕)
4、生产方式落后(导致农业小规模经营,农民不能参与流通)
农民转变成居民,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大米的涨价跟石油的涨价、工资的涨价相比根本是小菜一碟。农民用怎样的方式来分享流通的利润是最重要的。
二、国际农业的典型模式
1、美国模式(规模农业,通过机械化降低耕种成本,有专门的施肥公司、收割公司等等,农民的产品直接进入期货市场)
2、日本模式(高端农业,通过改善品质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协会帮助农民直接把农产品进入超市)
3、以色列模式(科技农业,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土地产出)
4、中国模式(个体农业,强调自给自足,土地联产承包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规模经营,农民的意识需要改变)
三、大农业和小农业的区别在生产方式
1、产业化不是公司化
2、大农业是“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如收割机自买,一年用一次,成本很高,而专业的收割公司全国各地收割,成本就分摊到各个月。
3、现代流通是大农业的前提
四、改变生产方式是中国农业当务之急
1、中国农业没有市场化(耕地等主要生产资料不能自由交易,农民不能自由种植粮食以外的农产品)
2、农业不市场化,农业的规模化必将重蹈人民公社覆辙
3、上海廊下对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探索就是以流通为杠杆,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五、《廊下农业模式》是小农经济体制下的规模农业模式
与上万个农民签订合同,在国家收购价格基础上上浮20-30%,农药是由公司提供,实现绿色种植,公司统一收割。去年生产了1000吨大米。与订单农业相比,公司赚的是品种、品质、品牌差价。
1、个体农业使农民难以获得流通利润
2、土地规模不是规模农业
3、现代农业必须以流通为龙头
4、流通不仅是产品,还包括职业、服务、机械设备的流通
(联商网现场报道)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